|
|
||||||||||||||||||
专题推荐: 老年疾病 生活技巧 家居用品 装修建材 家用电器 家庭药箱 外出旅游 局部减肥 心理疾病 眼眉整形 水果健康 美食做法 食材大全 小吃做法 食疗功效 饮食知识 |
“马上就要大学毕业了,未来的路上会有多少坎坷我不能预料。真诚追求爱情的心,一直都有,只是不知道面对各方的压力我能撑多久。”
“雨果说,比天空更为广阔的是人的心灵。我对给予我关心和爱护的人们心存感激。为此,我要用我的学识,为像我一样的人服务。”
当今高校,风华正茂的莘莘学子中有这样一个特殊群体,他们的性取向有异于主流人群,他们中的大部分人极力隐藏自己,少数人愿意张扬外露。他们,就是鲜为人知的大学生同性恋者。
近日,记者走进大学校园,倾听这些特殊大学生的苦闷与困惑,分享他们的欣喜与快乐。同时,希望人们能对他们给予更多的理解和关注,帮助他们顺利走过青年时代。
书桌里留下联系“暗号”
“我们寻找同伴的方法有很多,”大学生小刘告诉记者,在一些高校教室的书桌里,隐蔽位置常常写着带有同性恋含义的“暗语”,后面附上用于联络的QQ号。游游馆、图书馆、教学楼某层都可能是“大同”不约而同经常出现的地带。更多的“大同”选择在网络上进行交流,在一些同性恋网站,有很多“大同”比较集中的聊天室。
在学校相当活跃的艺术系学生小张说,眼下高校里存在大学生“同志”已经不是什么秘密了,只不过“圈里人”行踪比较隐秘,不易被外人察觉。
高校里的大学生同性恋者究竟有多少?据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潘绥铭介绍,他于2001年对全国大学本科生性观念与性行为状况进行了一次随机抽样调查。调查显示,有6%左右的大学生在大学期间首次发生了同性之间的性接触。调查中,有同性恋心理倾向和同性接触的男生和女生一样多。
对于这个问题,被采访的几位“大同”告诉记者:“肯定比人们预想中的要多得多。”除了见过面的本校或其他学校“大同”,他们每个人在网上都有来自全国各地的、少则一两百个、多则四五百个同性恋聊天对象,其中约80%是在校大学生。
小刘说,他经常见面的同一城市的“大同”有20多个,在网上保持联系的就更多了。
“大同”普遍面临心理困扰
谈起自己的经历,一位大学四年级男生说:“上初中的时候,我发现自己不喜欢女孩,对男孩倒很感兴趣,在这种对性十分懵懂的情况下,我慢慢知道自己是个同性恋。很多年,我不知道世界上是不是只有自己是这样,内心很痛苦,又不敢和爸妈、老师说,整个人都特别压抑。
采访中,“大同”们说,因为一方面无法改变自己的性取向,另一方面又很难被社会、家长和老师接受,所以大多数大同一直处于缺乏自我认同的极度痛苦中。
长期致力于同性恋相关研究的卫生部艾滋病咨询专家委员会政策组成员、青岛大学教授张北川介绍,所谓认同,是指同性恋者对自身性取向的认可、赞同程度。异性恋者由于受到主流文化的支持,所以很少出现自我认同问题。“同性恋者则不然,他们所接受的文化与性取向之间的矛盾,常常引发认同的艰难,有时会影响生活和学习。”
“如果我对别人说我爱一个男孩,天知道别人会是什么反应!”一位大二男生说,“大学生中有很多‘同志’,可大家都很矜持,生怕一不小心声名狼藉。所以在学校里,我尽可能不让外人看出我的内心世界。为此,我还假装喜欢女孩。”
据介绍,由于内心苦闷无处发泄,有的同性恋者患上了心理疾病,有的为此影响学业。小B说,他有一位大同朋友为了渲泻苦闷,竟然一周染了五次头发。
专家建议:提供渠道 适度引导
一位就读计算机专业的“大同”说:“如果在我们刚刚产生性意识的时候,有人能倾听并告诉我们同性恋是怎么回事,我们就不至于在痛苦和自责中度过宝贵的青春时代,也能学会正确面对自己,面对生活。”
而实际上,“大同”们从小学到大学,父母羞于谈性,学校里的性教育更是遮遮掩掩,黑板报上也多是植树节、教师节一类的宣传,极少涉及性、艾滋病、同性恋这类敏感字眼儿。
至于学校设立的心理咨询室,一位“大同”的观点很具代表性:“你知道那些老师对同性恋怎么看吗?万一他们也像很多人那样感到恶心,不能理解我们,情况只会更糟。”
据张北川教授介绍,他每天都会接到全国各地的“大同”的求助电话或信件。他们面临的苦恼和困惑主要包括:担心暴露性取向后受到歧视;希望像一般男女同学那样也找一位恋爱对象(同性的),但或是不敢找,或是没有渠道去找;为未来能否结婚而焦虑,特别是这一代人主要是独生子女,他们很担心将来不结婚要遭受到来自父母的沉重压力;因为希望改变自己却又改变不了而焦虑;偶然出现同性性关系后,担心感染艾滋病和性病。
张北川说,这些焦虑和困惑使“大同”的生活受到很大影响,特别是影响学习,个别人因此出现抑郁倾向,甚至出现自杀倾向。另外,由于校园里缺乏适时适度的性教育,很多年轻的同性恋者只能通过黄色网站等不良渠道涉猎相关知识,这也是同性恋者出现违法行为的重要诱因。
据不完全了解,目前国内只有复旦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开设了有关艾滋病、同性恋方面课程。张北川认为,高校开设相关课程已经十分必要,关键问题是要弘扬科学,一方在恋爱、性心理课程及各种讲座中渗透相关知识,并融入有关反对性取向歧视的课程,为大学生同性恋者创造积极的生存环境;另一方要加强性病、艾滋病预防知识的宣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