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红葡萄膜炎 (8)玻璃体及眼后段改变在虹膜睫状体炎和前部睫状体炎时,前玻璃体内可出现炎症细胞,单纯虹膜炎患者的铅玻璃体内一般无炎症细胞,前葡萄膜炎通常无玻璃体混浊,但偶尔可……
(8)玻璃体及眼后段改变在虹膜睫状体炎和前部睫状体炎时,前玻璃体内可出现炎症细胞,单纯虹膜炎患者的铅玻璃体内一般无炎症细胞,前
葡萄膜炎通常无
玻璃体混浊,但偶尔可出现反应性黄斑囊样水肿和视乳头水肿。
(7)晶状体改变前
葡萄膜炎时色素可沉积于晶状体前表面,在新鲜的虹膜后粘连被拉开时晶状体片表面可遗留下环形色素。
(6)瞳孔改变炎症时因睫状肌痉挛和瞳孔括约肌的持续性收缩,可引起瞳孔缩小;虹膜部分后粘连不能拉开,散瞳后常出现多形状的瞳孔外观,如梅花状、梨状、不规则状,如虹膜发生360度的粘连,则称为瞳孔闭锁;如纤维膜覆盖整个瞳孔区,则被称为瞳孔膜闭。
①Koeppe结节:是发生于瞳孔缘的灰白色半透明结节,主要见于非肉芽肿性炎症,也可见于肉芽肿性炎症;②Busacca结冢菏发射于虹膜实质内的白色或灰白色半透明结节,主要见于肉芽肿性炎症;③虹膜
肉芽肿:是发射于虹膜实质中的单个粉红色不透明的结节,主要见于结节病所引起的前
葡萄膜炎。
虹膜因炎症可出现三种结节:
(5)虹膜改变可出现虹膜水肿、纹理不清等改变。虹膜与晶状体前表面的纤维蛋白性渗出和增殖可使二者粘附在一起,称为虹膜后粘连;如出现广泛虹膜后粘连,房水不能由后房流向前房,导致后房压力升高,虹膜被向前推移而呈膨隆状,称为虹膜膨隆;虹膜与角膜后表面的粘附则称为虹膜前粘连;此种粘连发生于房角出,则称为房角粘连。
(4)前房细胞在病理情况下,房水可出现炎症细胞、红细胞、
肿瘤细胞核色素细胞。
葡萄膜炎时主要为炎症细胞,裂隙灯检查可见到大小一致的灰白色尘状颗粒,近虹膜面向上运动,近角膜面则向下运动。炎症细胞是反映眼前段炎症的可靠指标。房水中大量炎症细胞沉积于下方房角内,可见到液平面,称为前房积脓。在炎症严重时尚可出现大量纤维蛋白性渗出,使房水成为相对凝固状态。
(3)前房闪辉是由血-房水屏障功能破坏,蛋白进入房水所造成的,裂隙灯检查时表现为白色的光束。前
葡萄膜炎常引起前房闪辉,但急性闭角型
青光眼、眼钝挫伤以及在前
葡萄膜炎恢复期,也可因血-房水屏障功能受到破坏或其功能未完全恢复而出现前房闪辉,因此前房闪辉并不一定代表有活动性炎症。
①下方的三角形分布:是最常见的一种分布形式,见于多种类型的前葡萄膜炎;②角膜瞳孔区分布:主要见于Fuchs综合征、青睫综合征和单疱病毒性角膜炎伴发的前
葡萄膜炎;③角膜后弥漫性分布:主要见于Fuchs综合征和单疱疹病毒性
角膜炎伴发的前
葡萄膜炎。
有三种分布类型,即:
(2)角膜后沉着物炎症细胞或色素沉积于角膜后表面,被称为KP。其形成需要角膜内皮损伤和炎症细胞或色素的同时存在。根据KP的形状,可将其分为三种类型,即尘状、中等大小和羊脂状。前两种主要由中性粒稀薄、淋巴细胞和浆细胞沉积而成,后者则主要由单核巨噬细胞核类上皮构成。尘状KP主要见于非
肉芽肿性
葡萄膜炎;中等大小KP主要见于Fuchs综合征和单疱病毒性
角膜炎伴发的片葡萄膜炎;羊脂状KP主要见于
肉芽肿性红
葡萄膜炎。
体征(1)睫状充血或混合性充血睫状充血是指位于角膜缘周围的表层巩膜血管的充血,是急性前
葡萄膜炎的一个常见体征,但
角膜炎、急性闭角型
青光眼也可引起此种充血,应注意鉴别。
症状体征(一)片
葡萄膜炎的临床表现、症状患者可出现眼痛、畏光、流泪、视物模糊,在前房出现大量纤维蛋白渗出或出现反应性黄斑和视乳头水肿时,可引起视力明显下降,发生并发性
白内障和继发性
青光眼时,可导致视力严重下降。
治疗以迅速消除炎症、防止虹膜后粘连为治疗原则。治疗方法:对于严重红
葡萄膜炎患者,特别是出现前房积脓和大量纤维素渗出的患者,应立即给予睫状肌
麻痹剂和糖皮质激素滴眼剂点眼。前者多选用2%后马托品眼膏,一日2次,也可先用1%硫酸阿托品眼膏,待1~2d后改为2%后马托品眼膏。糖皮质激素开始时可每15 min/次,连续4次后改为每60min/次,再连续用2~3d,往往可看到明显的效果,根据炎症消退情况逐渐减少点眼次数。在治疗过程中,特别是在炎症严重时,可辅以0.5%消炎痛点眼剂治疗。
疾病概述红葡萄膜炎是葡萄膜炎中最常见的一种类型,约占
葡萄膜炎总数的一半以上,可表现为急性、慢性、肉芽肿性和非
肉芽肿性炎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