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提示:耳瘘
2.正虚邪恋证:耳后乳突尖处瘘口日久不收,时溢稀脓微臭,疮口暗红,倦怠乏力,舌质偏淡,苔薄,脉细缓无力。扶正排脓解毒。
1.脓毒(蕴积)证:耳前瘘管开……
2.正虚邪恋证:耳后乳突尖处瘘口日久不收,时溢稀脓微臭,疮口暗红,倦怠乏力,舌质偏淡,苔薄,脉细缓无力。扶正排脓解毒。
1.脓毒(蕴积)证:耳前瘘管开口处红肿疼痛,并有溢脓或多或少。舌质红胖,苔黄腻,脉滑数。排脓解毒。
[辨证论治]
2.耳根毒所致者,瘘口位于乳突下方皮肤,病程在三个月以上不愈,溢脓不止,量少有臭味,探针可触及乳突骨质。
1.先天性者,瘘管自出生后即存在,常为盲管,或深或浅,耳瘘或直或曲。其开口多位于耳屏或耳轮脚前,如芝麻粒大小。平时无症状,但常有少量乳白色干酪样物排出,微臭。若感染邪毒,则瘘口处红肿、疼痛、溢脓。反复发作后,瘘口处皮肤变薄呈暗红色薄瘢痕。
[诊断依据]
本病多见于西医所指先天性耳前瘘管及耳后骨膜下脓肿破溃后遗留之瘘管。
耳瘘是因先天形成,或耳后疽治疗不彻底,耳瘘溃口经久不愈所致。以耳前或耳后出现瘘管,时有渗液为主要表现的瘘病类疾病。
2、相关知识:
耳前瘘管或称先天性耳前瘘管,为胚胎期第一腮沟的遗迹。多单侧发病。瘘口常位于耳轮前脚,瘘管可形成分支或树叉状,管内表面衬以复层鳞状上皮,管腔内有脱落的上皮及角化物,因感染腐败可排泄出有臭味的豆腐渣样分泌物。本病一般常无症状,偶尔在挤压时有少量粘液或粘脓从瘘口溢出;感染时,局部可红肿疼痛或形成脓肿,或脓性分泌物增多;反复感染化脓者,局部可形成脓瘘或瘢痕。一般来说,耳瘘无症状者不需要治疗。若有感染化脓,可给予抗生素或磺胺类药物治疗,如青霉素,每次80万单位,肌肉注射(注意做过敏试验);或红霉素,每次0.25g,每日3次,口服。若形成脓肿应及时切开,排脓引流,局部清洁消毒,碘伏纱条换药;待红肿消失,感染控制后可行瘘管切除术,务必一次彻底切除,否则遗留部分瘘管感染复发,再行手术效果甚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