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菌为真核生物,以腐生、共生和寄生等多种方式与自然环境、人类和其他生物发生着广泛联系。真菌总种数约为150万种,已描述的约10万种,其中对人类具有致病性的大概300余种。
真菌概述
皮肤科常见致病真菌的分类位置
1、子囊菌门:包括50%已知真菌种,80%致病菌和条件致病菌。
2、双相真菌(37℃为酵母相,27℃为菌丝相):马尔尼菲青霉、球孢子菌、组织胞浆菌、皮炎芽生菌。
3、丝状菌:皮肤癣菌(表皮癣菌、毛癣菌、小孢子菌)、青霉、曲霉的有性期。另包括枝孢霉属、枝孢瓶霉属、瓶霉有性期、弯孢霉、链格孢霉、部分暗色真菌等。
4、酵母菌,有13个属,以念珠菌最常见。
5、接合菌门:分毛霉目和虫霉目。毛霉常见,另有根霉、根毛霉、蛙粪霉等。
6、担子菌门:马拉色菌、隐球菌、毛孢子菌、红酵母、掷孢酵母属于此门。
7、有丝分裂孢子真菌:旧称半知菌,指有性阶段尚未明了的真菌,无性结构与子囊菌、担子菌相似。
真菌菌体基本结构为两种:丝状为主的菌丝体、圆形为主的孢子。
▲显微镜下皮肤癣菌属分生孢子和菌丝的不同形态
▲部分条件致病真菌的镜下特点
皮肤真菌感染广义上分为限于角质层、毛发、甲的感染和累及真皮及皮下组织的感染。
皮肤浅表真菌感染主要由皮肤癣菌和念珠菌属所致。
皮下真菌病通常由植入物所致。
系统性真菌病通常是经血液播散或由其下方组织扩散而来。
对于免疫受损宿主,机会性真菌可导致皮肤感染和系统感染。
根据真菌侵犯人体的部位分可为三类
1、浅表真菌病:常见的有花斑糠疹、马拉色菌毛囊炎、皮肤癣菌病(手足癣、体股癣、头癣)、甲真菌病、皮肤念珠菌病,少见的有掌黑癣、毛结节菌病,特殊类型有难辨认癣/不典型癣。
2、皮下真菌病:较常见的为孢子丝菌病、着色芽生菌病,其他还有足菌肿、暗色丝孢霉病、罗伯芽生菌病等,特殊类型有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Majocchi肉芽肿、婴儿臀部肉芽肿。
3、系统性真菌病:真正的病原真菌是一些双相真菌,如组织胞浆菌、球孢子菌、副球孢子菌、芽生菌。条件致病菌最常见为曲霉、念珠菌。AIDS患者最常见的系统感染真菌为组织胞浆菌、球孢子菌、马尔尼菲青霉、隐球菌。
其中,部分条件致病真菌既可致系统感染,可以致皮肤原发感染。
临床表现
真菌感染机体后诱发免疫反应,产生炎症,不同的毒力和侵袭力可致不同临床表现。基于特定发生机制,这些表现可能有一定的临床模式,参考归类如下
1、炎性红斑:主要见于多种浅表真菌病,病原真菌毒力较弱,主要作用皮肤浅层,临床表现以丘疹、红斑、鳞屑为主,红斑边界清但不规则。其中花斑糠疹、头癣、甲真菌病可仅有角质(头发、甲、角质层)受累,故临床仅见糠状鳞屑、头皮屑、脱发、甲浑浊。
2、炎性结节:主要见于皮下真菌病,病原真菌引起机体的免疫清除,以组织细胞为主的细胞聚集在真皮,形成病理可见的肉芽肿,临床表现以红色结节为主。
3、疣状斑块:可见于着色芽生菌病、暗色丝孢霉病等,多在炎性结节基础上发展而来,因毒力及侵袭力弱,但又难以被机体清除,故病原菌持续存在引起局部组织慢性增生。
4、坏死性斑块:可见于毛霉病、曲霉病、镰刀菌病等,一般毒力较强,皮肤及皮下血管受累明显,如毛霉具有嗜血管性,毛霉菌病临床则以侵犯血管壁及血管腔,引起炎症及血栓为特征。
5、脐凹状丘疹:或称传染性软疣样皮损,见于隐球菌病、马尔尼菲青霉病等,皮损局限,炎症反应弱,可能提示为系统性播散所致。
举例
▲炎性红斑:体癣
▲炎性结节:孢子丝菌病
▲疣状斑块:着色芽生菌病
▲坏死性斑块:曲霉病
▲脐凹状丘疹:隐球菌病
辅助诊断
病原学检查:为金标准,主要包括直接镜检、真菌培养、分子生物学诊断。
常用的显微镜检查的试剂有氢氧化钾溶液、美兰溶液、乳酸酚棉兰溶液,前者可溶解角质,利于观察真菌,后两者可将真菌染色,同样利于观察。
真菌培养可初步鉴定菌种,也可弥补单纯镜检假阴性的不足。常用培养基为沙氏培养基,常用培养温度27℃。主要的分子生物学诊断是提取真菌DNA,用真菌通用引物或特异性引物进行扩增,最后测序,通常能鉴定到种。
组织病理检查:包括组织病理、特殊染色。
1、HE染色:不掩盖真菌本身的颜色,但与组织着色相近,一般不易区别,但对于特殊形态的真菌可能有较强诊断价值,如曲霉/毛霉的特殊菌丝、孢子丝菌等的星状体结构、着色芽生菌病病原体的硬壳细胞等。
2、嗜银染色:使真菌孢子或菌丝壁染成深黑色,真菌轮廓清晰。
3、PAS染色:将真菌和组织的多糖成分染成红色,核为蓝色,背景为绿色。
4、GF染色:将真菌孢子染成紫红色,菌丝深蓝色,背景为黄色。
▲氢氧化钾制片:念珠菌病的孢子和假菌丝
▲氢氧化钾制片:皮肤癣菌的菌丝
▲乳酸酚棉兰染色:花斑糠疹的圆形孢子和短菌丝
▲HE染色:毛霉
▲六胺银染色:毛霉
▲PAS染色:Wangiella dermatitidis
治疗
抗真菌药物作用位点及其分类
注:棘白菌素类包括卡泊芬净、米卡芬净等;唑类包括酮康唑、益康唑、联苯苄唑、卢立康唑、伊曲康唑等。
抗真菌治疗药物选用原则
1、根据药物特性、药敏/抗菌谱、病原菌和本地区流行趋势等综合判断。
2、根据询证医学原则,尽可能遵循指南。
3、兼顾药物经济学因素。
4、调整药物时应以临床症状改善、真菌学清除为主要依据,同时参考体外药敏结果。
常用皮肤科抗真菌药物简述
1、口服制剂:常用药物有伊曲康唑、特比萘芬、氟康唑、两性霉素。
2、外用制剂:常用药物有特比萘芬、萘替芬、联苯苄唑/酮康唑/咪康唑/益康唑。
3、伊曲康唑抗菌谱广,适用于绝大多数皮肤真菌感染。
4、相比伊曲康唑,更多文献支持使用特比萘芬治疗甲真菌病及儿童头癣。
总的来说,两性霉素是非常有效的抗真菌药物,毒副作用大,主要用于严重和/或系统性真菌感染,尤其是免疫功能不全患者。
总的来说,酮康唑外用对马拉色菌效果最佳,萘替芬对皮肤癣菌效果最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