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病病种繁多,发病机制、临床表现等多方面差异大,国内国外分类混乱、不统一。
在浏览了众多皮肤病学着作的目录后,本文尝试基于致病因素,对皮肤病进行简明的临床分类;同时力求不与中文传统分类过分偏移,以此促进我们对皮肤疾病形成良好的认知框架。
分类目录如下。
炎症与免疫相关性皮肤病
(一)感染性皮肤病
病毒性皮肤病
细菌性皮肤病
真菌性皮肤病
动物性皮肤病
(二)变态反应性皮肤病
皮炎湿疹类疾病
药物不良反应
光线性皮肤病
(三)其他炎症与免疫相关性皮肤病
免疫性疱疹性及脓疱性皮肤病
皮肤血管炎
脂膜炎
结缔组织疾病
嗜酸性皮肤病
嗜中性皮肤病
非感染性肉芽肿
红斑鳞屑性皮肤病
苔藓样皮肤病
溃疡
其他
增生及肿瘤性皮肤病
(一)皮肤囊肿
(二)表皮肿瘤
(三)皮肤附属器肿瘤
向毛囊方向分化
向皮脂腺方向分化
向小汗腺方向分化
向大汗腺方向分化
(四)黑素细胞性肿瘤
(五)神经组织肿瘤
(六)血管组织肿瘤
(七)肌肉组织肿瘤
(八)脂肪组织肿瘤
(九)骨组织肿瘤
(十)纤维结缔组织肿瘤
(十一)组织细胞肿瘤
(十二)淋巴细胞肿瘤
(十三)肥大细胞增生症
(十四)转移癌
特殊分类皮肤病
(一)皮肤附属器疾病
毛发疾病
甲病
毛囊皮脂腺疾病
汗腺疾病
(二)色素障碍性皮肤病
色素增加性皮肤病
色素减少性皮肤病
色素异常性皮肤病
(三)物理性皮肤病
热性皮肤病
冷性皮肤病
机械性皮肤病
(四)代谢性及系统性疾病
代谢性疾病
营养性疾病
系统疾病的皮肤表现
(五)神经精神障碍性皮肤病
(六)遗传及先天性皮肤病
(七)角化异常性皮肤病
(八)皮肤脉管性疾病
(九)真皮胶原及弹性纤维病
(十)萎缩性皮肤病
(十一) 皮肤相关综合征
解析
从病因学来看,皮肤病的常见病因包括感染、炎症/免疫异常、肿瘤、遗传、药物、外界理化因素等。而临床上最常提及的病因学分类则为感染、炎症及肿瘤。因此皮肤病分类中,前两大部分分别为「炎症与免疫相关性皮肤病」、「增生及肿瘤性皮肤病」。由于皮肤病有很多特殊性,特别是受累组织类型多样,包括角质形成细胞、黑素细胞、真皮间质成分、皮肤附属器、皮肤脉管系统等,故这些相关疾病被归为第三类,即「特殊分类皮肤病」。
经典的感染性皮肤病以感染为单一病因,可与「炎症与免疫相关性皮肤病」独立开来,不过有如下几点考虑:
有些人患感染性皮肤病时,可能存在基因易感性,本质上说也不以感染为单一病因,如疣状表皮发育不良、慢性皮肤黏膜念珠菌病。
有些疾病不是微生物直接致病,如SSSS的致病因素是葡萄球菌外毒素。
不少皮肤病病因为感染,但又不局限于感染,如化脓性汗腺炎、痤疮。
新研究发现,不少经典的炎症性疾病,可能有感染因素参与作用,如特应性皮炎、银屑病、玫瑰痤疮。
因此,感染与免疫关系密切,感染后会引起机体炎症反应,两者并非对立关系。故在此将「感染性皮肤病」归为「炎症与免疫相关性皮肤病」大类。
传统分类中,「光线性皮肤病」属于物理性皮肤病范畴。这有不妥,因为日光有特殊性,对皮肤的损伤较大,容易引起皮肤光老化、光线性皮肤病及皮肤癌。从发病机制看来,光线性皮肤病主要表现为皮肤对光的光敏反应,即光毒性反应和光变应性反应。所以本文将「光线性皮肤病」归类于「炎症与免疫相关性皮肤病」大类下的「变态反应性皮肤病」。
「其他炎症与免疫相关性皮肤病」中,有几点解析:
根据皮肤病的受累组织进行了细分,如疱病、血管炎、脂膜炎、结缔组织疾病。
还根据受累细胞的类型进行了分类,如嗜酸性皮肤病、嗜中性皮肤病、非感染性肉芽肿。
另外,对于病因不明或者多因性疾病来说,只能根据主要的临床形态进行归类,这就是红斑鳞屑性疾病、苔藓样皮肤病和溃疡。
「增生及肿瘤性皮肤病」的大类,几乎全部参考了《皮肤病的组织病理诊断》(第二版)(朱学骏 涂平)的分类。这种分类全面而有针对性,毕竟肿瘤的分化方向是鉴别的根本点。
「遗传性皮肤病」包含了为数众多的皮肤病,根据遗传方式又有十数种亚类。没有将其与炎症、肿瘤并列归类是基于临床考虑,因为相当比例的遗传性皮肤病少见甚至罕见,没必要一一列举。
本文没有关于「性传播疾病」的归类,主要有几点考虑:
性传播疾病本来就少。
「性传播」只是途径,不是病因。
过分强调「性传播」,易对患者造成极大的心理负担,更何况,这些病传播途径也不局限于性传播。
因此本文将数种性传播疾病融入到了「感染性皮肤病」中,而AIDS则列于「代谢性及系统性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