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小板减少是指外周血中血小板的数目低于正常值。血小板减少的原因很多,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1. 药物作用:某些药物可以导致血小板减少,如阿司匹林、氯丙嗪等会影响血小板的生产和功能。
2. 自身免疫性疾病:如ITP,即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是一种自身免疫性疾病,一般做骨髓穿刺会提示巨核细胞成熟障碍。
3. 感染:某些病毒感染如HIV、乙肝病毒等可导致血小板减少。
4. 骨髓疾病:如再生障碍性贫血、骨髓纤维化、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急性白血病等疾病会影响骨髓中血小板细胞的产生。
5. 某些遗传性疾病:如Fanconi贫血、Wiskott-Aldrich综合征等。
血小板减少的治疗方法包括药物治疗(中西医结合治疗)、输血、免疫治疗等。需要根据不同的原因,采用不同的治疗方法。如果血小板轻微减少,通常没有任何症状;中度减少会出现皮肤紫癜、鼻出血,月经过多、牙龈出血;严重的血小板少还会引起内脏出血,从而引发血尿、咯血、消化道出血和颅内出血。如果没有原发病、没有症状,轻微的血小板少观察随访即可;严重血小板少可以采取糖皮质激素,如强的松、地塞米松和丙种球蛋白以及促进血小板生成的药物,如罗米司亭、艾曲波帕片、免疫抑制剂如环磷酰胺、硫唑嘌呤等药物治疗;药物治疗效果不好、反复出血还可以选择脾切除。继发性血小板少需要祛除诱因、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感染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可采取广谱抗生素治疗,如头孢曲松钠、克林霉素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可采取糖皮质激素治疗,如泼尼松、甲泼尼龙,无效也可以采取血浆置换;如果与用药有关,首先要停止引起血小板减少的药物,重度血小板降低可同时输注浓缩血小板,或联合泼尼松、血浆置换、输注免疫球蛋白等多种措施治疗。
血小板减少需要注意生活方式,避免剧烈运动和碰撞,避免使用影响血小板的药物,定期复查血常规等。同时要积极治疗原发病,如感染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可采取广谱抗生素治疗,如头孢曲松钠、克林霉素等;自身免疫性疾病引起的血小板减少可采取糖皮质激素治疗,如泼尼松、甲泼尼龙等。如果与用药有关,首先要停止引起血小板减少的药物,重度血小板降低可同时输注浓缩血小板等。如果病情严重,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医生的帮助。
导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