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经常犯“胃病”的人而言,“幽门螺杆菌”一点都不陌生,尤其当大家听说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之间有相关性后,花容失色……
哎呀~其实幽门螺杆菌并没有辣么可怕!今天就带大家一同认识幽门螺杆菌~
幽门螺杆菌是什么?
幽门螺旋杆菌寄生于胃粘膜组织,属革兰氏阴性杆菌,外观呈螺旋形。以往人们普遍认为不规律的饮食习惯或压力是产生胃炎或胃溃疡的原因。然而1983年,澳大利亚学者Warren 和Marshall 在人的胃黏膜组织中发现了幽门螺杆菌,随后的研究进一步发现幽门螺杆菌与慢性胃炎、胃溃疡甚至是胃肿瘤(包括胃癌、胃粘膜相关性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关系密切。2005年 Warren 和 Marshall 因“发现幽门螺杆菌及其在胃炎和消化性溃疡中的作用”而获得了诺贝尔生理医学或医学奖。
幽门螺杆菌除了参与胃部疾病的发生,研究发现它与其他系统疾病可能有一定的关系,如不明原因的缺铁性贫血及血小板减少性紫癜,通过根除幽门螺杆菌,疾病可以获得控制。
口口传播是主要方式
幽门螺杆菌的感染者约占人口的一半,其感染途径靠接触传染,主要是口对口传播,此外还存在粪对口、口对胃的传播。这种传播方式提示它与环境、卫生习惯有密切的关系。
由于饮食习惯,幽门螺杆菌在中国呈现非常明显的家庭聚集现象。因此,如果家里有人感染,建议家属也要检查是否有幽门螺杆菌感染。此外,饭前便后洗手、聚餐时使用公筷能减少幽门螺旋杆菌感染。
幽门螺杆菌感染是胃癌发生的危险因素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了幽门螺杆菌感染与胃癌发病之间的相关性。感染了幽门螺杆菌感染的人群患胃癌的危险性是未感染人群的2-6倍。目前公认,幽门螺杆菌感染会导致慢性胃炎、胃溃疡的发生,在胃黏膜反复破坏和修复的过程中,胃黏膜上皮细胞可能会突然出现变异(粘膜萎缩、肠化生等),转化为癌前病变,继而有一定的几率发展成为胃癌。截至目前为止,幽门螺杆菌是惟一确认与癌症相关的细菌。
幽门螺杆菌阳性不一定发展为胃癌
鉴于胃癌与幽门螺杆菌感染的相关性,有人“谈HP色变”。事实上,单一的幽门螺杆菌感染并不必然导致胃癌。已知除了幽门螺杆菌感染,吸烟、高盐饮食、维生素摄入不足、偏好腌制食物等是胃癌发生的危险因素。
遗传因素与胃癌发生也密不可分,例如某些遗传性胃癌易感综合征。胃癌的发生应该说是幽门螺杆菌与其他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绝对数值上看,幽门螺杆菌阳性的病例最终发展为胃癌者并不多。而且已有的根除治疗成功率很高,因此幽门螺杆菌感染并不需惊慌。
治疗幽门螺杆菌可预防胃癌
通过杀灭幽门螺杆菌可以降低胃癌风险。最近一项由日本福渡市立医院的Take教授等报道的研究,证实了HP根除治疗的胃癌预防作用。该研究中,共1222名消化性溃疡患者接受根除HP治疗,方案为PPI(一类抑制胃酸的药物)+阿莫西林或PPI+以下药物任选两种(阿莫西林、克拉霉素、甲硝唑)。根除治疗成功的标准为:细菌培养、快速尿素酶试验和唿气试验均阴性。结果发现,1030 位患者根除治疗成功(根除成功组),192 人失败(根除失败组)。根除失败组在随访约 4.4 年后再次行根除治疗,105 人治疗成功。根除成功组中发生胃癌21例(0.21%/年),根除失败组发生胃癌9例(0.45%/年)。前者患癌风险明显低于后者。
此外,有报道显示,根除幽门螺杆菌感染可能会降低胃癌术后患者复发率。
并非幽门螺杆菌阳性都需要治疗
常有患者得知感染幽门螺杆菌后匆忙就医,甚至自行至药店买药吃药。其实,并非所有幽门螺杆菌阳性患者需要进行抗HP治疗。多数学者认为,若无临床症状或症状不明显、胃粘膜损害很轻者,即使幽门螺杆菌为阳性,也不一定要抗幽门螺杆菌治疗,可随诊观察。但对于患消化性溃疡、早期胃癌术后、胃MALT淋巴瘤的患者,一旦发现HP阳性必须接受治疗。此外,有胃粘膜萎缩、糜烂或消化不良症状的慢性胃炎,计划长期使用非甾体抗炎药,非溃疡性消化不良,胃癌家族史等患者,指南支持进行根除治疗。通过规范治疗,幽门螺杆菌治愈率可高达90%。
所以说,幽门螺旋杆菌与胃癌的形成密切相关,但并不是所有胃癌都是其引起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