使用手机的用户越来越多,近年来,有一种叫做“手机皮炎”的疾病波及到越来越多的手机使用者,这些人脸颊、耳朵周围皮肤红肿、发痒,甚至出现了水泡,面对“手机皮炎”的来袭,我们日常该做好哪些预防和准备?
什么是“手机皮炎”?
手机皮炎的发生,主要是长时间使用手机导致患者出现镍元素过敏所致。这与平时我们经常见到的染发剂过敏,以及长时间使用镀镍皮带裤扣所致的脐周湿疹的发病机制是一样的,实质就是接触性皮炎。
接触性皮炎是皮肤粘膜接触某些物品后,在接触部位发生急性炎症,表现为红斑、肿胀、丘疹、水疱等。皮疹多为单一形态,除去原因后皮损很快消退,易与其它皮炎鉴别。而“手机皮炎”属变态反应性接触性皮炎,其发病机理属于第IV型迟发性变态反应。皮炎的轻重程度,常与患者“过敏体质”的严重程度以及手机使用的频率有关。若致敏因素不去除,则可能形成慢性湿疹样改变。
“手机皮炎”的患者很少见,但现实中确实存在。这种皮疹大多出现于经常接触机身的脸颊和耳朵,也可能出现于接触按钮的手指。“手机皮炎”女性的患病的概率更高,很多女患者可能在使用手机前,已经对某些首饰存在过敏反应。手机商在制造外壳时,常添加镍、镉、铬等金属成分,使其外观更漂亮,而这些金属是常见过敏原。炎热天气下,人出汗多、毛孔扩张,这些金属更易引起接触性皮炎。对金属过敏的人群,尤其要注意别“煲电话粥”。
如何预防“手机皮炎”?
一是经常参加户外锻炼,使皮肤产生黑色素,以增强皮肤对日光的耐受程度。但对皮肤对日光敏感性较强的病人,应尽量避免日光曝晒。
二是外出时做好防护如打伞、戴草帽、手套等。还可以外用一些避光剂:如反射性遮光剂,15%氧化锌软膏;5%二氧化钛乳剂;5%对氨基苯甲酸乳剂或酊剂;10%萨罗(salo)软膏等。可于曝晒前15分钟搽在暴露部位的皮肤上。夏季6—8月份的10—14点是日光中紫外线照射最为强烈的时间,中波紫外线B是引发日光性皮炎的罪魁祸首,此时应尽量避免外出。
三是加强皮肤营养,平时多食新鲜果蔬,适量吃点脂肪,以保证皮肤的足够弹性,增强皮肤的抗皱活力,维生素C和B12能阻止和减弱对紫外光的敏感,并促进黑色素的消退,且可恢复皮肤的弹性,故夏季应多食富含多种维生素的食品。
患上“手机皮炎”应注意事项
一旦出现过敏性皮炎,千万不要使劲抓挠,否则会使问题部位越来越多。当出现水疱或破溃时更要及时就医以免继发感染,尤其不要在继续接触过敏原的情况下胡乱用一些抗过敏类药物涂抹,弄不好皮肤会越来越难看。
过敏体质的人平日里应多吃些维生素C,提高抗过敏能力。尽量避免再次解除过敏原,以防过敏程度进一步加大。如果避免不了,可选择使用不含有过敏原物质的手机、使用耳机或给手机套上布料材质的手机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