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生儿从生后2-3天开始,会经历一个肉眼可见的皮肤黄染过程,我们称之为新生儿黄疸。新生儿黄疸是新生儿最常见的临床症状之一,约60%以上的新生儿都可出现不同程度的黄疸。
大部分黄疸可自然消退,但由于胆红素的毒性,少数患儿可出现严重高胆红素血症甚至引起胆红素脑病,对宝宝和家庭造成极大危害。对于初为人父母的宝妈和宝爸来说,掌握一些基本的新生儿黄疸知识,能够初步识别生理性黄疸和病理性黄疸,并及时把病理性黄疸的新生儿送院诊治是避免病理性黄疸给宝宝造成的不良影响是每一位宝爸和宝妈的必修课。
为什么大多数新生儿都会出现不同程度的黄疸呢?
新生儿黄疸是由宝宝血液中的的胆红素造成的,事实上,不管是成人还是新生儿,血液当中都含有一定量的胆红素,成人血液中的胆红素,由于数值很低,故肉眼一般无法观察到黄疸。
新生儿则由于胆红素产生增多,对胆红素的处理能力较低(转运胆红素的能力较差,肝功能不成熟、肝肠循环不完善)的原因,会在生后出现短期的皮肤黄疸表现。一般情况下,足月儿黄疸最明显的时间为生后第 4~5 天,早产儿则为生后第 5~7 天;而黄疸完全消退的时间,足月儿一般不超过 2 周,早产儿可延迟到 3~4 周,甚至更久。每个新生儿都有各自的生理代谢特点,所以不同新生儿的黄疸程度、消退过程也各不相同。
通常,喂养不足(如奶水不足)、生后排便少、新生儿疾病(如早产、低体重、感染、溶血病等)都可加重新生儿黄疸。
1、生理性黄疸
生理性黄疸是指新生儿出生2-14内单纯由于新生儿胆红素代谢特点造成的、以未结合胆红素为主的,无肝功能及其他异常表现的黄疸。一般在在出生后 2~3 天出现,即使皮肤黄疸最明显时,足月儿的血清胆红素<12.9 mg / dL(220.5umol/L),早产儿<15.0 mg / dL(256.5umol/L),每日血清胆红素升高<5mg / dL(85umol/L),这种一般就是「生理性黄疸」,多数「不要紧」,也不需要进行干预治疗,一般通过加强喂养、帮助排便、适当晒晒太阳等方法,可以让新生儿安全度过黄疸期并逐渐消退。
2. 病理性黄疸
黄疸是在生后 24 小时内就出现,或者黄疸程度非常重,大大超过新生儿正常范围(足月儿>12.9 mg / dL,早产儿>15.0 mg / dL),或者每天胆红素上升水平超过5mg / dL(85umol/L),黄疸消退时间明显延迟,足月儿超过2周,早产儿超过4周;或者黄疸消退后复现;或宝宝大便颜色发白和/或小便颜色明显发黄的黄疸;这些可能就是病理性黄疸,需要引起宝妈和宝爸的注意了。
对于病理性黄疸,我们建议宝妈宝爸及时对宝宝进行检查治疗。如果黄疸不断加深,不进行积极干预治疗,可能造成新生儿胆红素脑病,导致宝宝智力低下、永久性听力损伤、运动障碍等严重的神经系统后遗症,甚至危机生命。
宝宝大便颜色发白和/或小便颜色明显发黄的黄疸多提示宝宝肝胆系统存在病变,亦需早诊断早治疗。
3.母乳喂养性黄疸与母乳性黄疸
(1)母乳喂养性黄疸(早发型母乳性黄疸)
母乳喂养性黄疸又称为母乳喂养失败性黄疸,是指生后 1 周内由于喂养不当导致患儿进食次数减少,热量与奶量摄入不足,引起不同程度的脱水及胎粪排出延迟,经肠肝循环所吸收的胆红素量增加。其本质是由于喂养不当导致患儿摄入量减少而引起胆红素排泄降低,所以临床上应加强科学喂养宣教,早期喂养积极喂养,促进胆红素排泄,减少肠肝循环的胆红素吸收。简而言之,饿也会加重新生儿黄疸。
(2)母乳性黄疸(晚发型母乳性黄疸)
母乳性黄疸是指母乳中含有孕酮等的代谢产物、游离脂肪酸、脂肪酶或β葡萄糖醛酸苷酶等化学物质抑制了肝脏中的 UDPGT,使未结合胆红素不能转化为结合胆红素而引起高未结合胆红素。患儿常于出生 2 周后发病,如果可以排除其他原因引起的黄疸,予以停止母乳喂养三天后血清胆红素降低超过原有水平的 50% 即可诊断,患儿黄疸可持续较长时间,部分患儿可持续 2~3 个月。
温馨提示:目前的观点认为,母乳性黄疸无需终止母乳喂养。对于健康的足月儿和接近足月儿,应鼓励和促进有效的母乳喂养。对于无脱水存在的母乳喂养宝宝无需额外补充水分和葡萄糖,对于黄疸的消退没有益处。
4.新生儿黄疸什么时候需要治疗
事实上,什么水平的黄疸会对新生儿个体产生危害,受机体状态和内环境等多因素影响,不能简单地用单一指标作为干预标准。简而言之,不能武断地定一个正常值,也不能生硬地划一条线:高于这个需要治疗,低于这个则不需要治疗。新生儿早期黄疸的一大特点是随时间变化成曲线上升,于是在不同的时间点,安全值范围也在不断变化。新生儿科医生一般会结合宝宝的胎龄、日龄、体重、健康状况、有无高危因素、是否能达到有效随访以及黄疸变化曲线参考范围等多项指标来综合判断是否需要进行医疗干预。
5.宝妈宝妈可以做些什么
(1)大致估计黄疸水平
通常我们可以经肉眼初步评估宝宝黄疸的程度。黄疸一般最早出现在头面部和眼睛,如果只有这些地方看到皮肤黄染,这时候胆红素水平大概是 5 - 6 mg/dL,可以继续观察;然后波及躯干、四肢,这时胆红素约 10 mg/dL,如生后不足 3 天,也要引起重视;最后是手心、脚心,如到这个程度,就需要专业医生通过仪器进行判断了。
(2)警惕常见高危因素
有以下情况的新生儿更容易发生高胆红素血症,需要更加积极应对,必要时及时就医。
①溶血高危因素:常见的有 ABO 溶血症(母血型 O、父血型非 O),Rh 溶血症(母 Rh 血型阴性),G6PD缺乏(有「蚕豆病」家族史,籍贯广东、广西、海南等地较常见)。
②早产、低体重(出生 <; 2500 克)、出生有窒息、体温不稳定、精神反应差、嗜睡等。
(3)帮助宝宝消退黄疸
①加强喂养,促进排便。通俗地说,鼓励喂养,让宝宝多吃多拉。
②多给宝宝做抚触,适当晒太阳。
③在医生指导下,酌情使用促进黄疸排泄的中药制剂和/或肠道益生菌等辅助药物。
④医院行蓝光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