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发现4成年轻人未每天与家人交流

    发布时间:2015-01-07   来源:中华康网   
      手机查看

中国社会科学院发布的一项调查发现,仅38.9%的年轻人每天都与家人交流,每周交流不到一次者达32.4%,其中超四成受访者认为“关爱大家心里都知道,不必刻意表达”,还有两成人羞于表达情感。殊不知,能用清晰的语言交换意见、思想和情感,是人类的重要能力之一,只是不少现代人“放弃”了这项能力,把自己封锁起来,与他人言语交流越来越少。

现代人交流越来越少

一个好友在结婚纪念日那天陪老婆吃了完美的一餐,随后互赠礼物,还说了很多甜蜜的话。当两人心满意足地回到家后,朋友坐在沙发上开始上网。妻子大发雷霆地喊:“这么重要的日子你都不陪我!”朋友问:“我陪你干什么?”妻子更生气了,说道:“我只想你陪我说说话!”这个例子只是千家万户的一个缩影,代表了现代人生活的常态:越来越不把交流当回事。

夫妻俩坐在沙发两头,一个看电视,一个玩电脑,彼此无言;回家看老人,进屋先连无线网,低头刷微博、聊微信;接孩子回家,一头扎进厨房或书房,无视孩子渴望交流的眼神;同事朋友聚会,开始还热热闹闹,不到10分钟,大家就纷纷低下头玩手机;同住一栋楼,与邻居低头不见抬头见,却从未打过招呼……《生命时报》调查发现,近1/4受访者每天与家人相处不足2小时,交流内容大多限于日常问候,情感和心灵交流极度匮乏。

缺交流最伤老少

说起国人交流渐少的原因,首先是社会流动加速,人际关系淡化;其次是生活节奏加快,工作本身已经很累,没太多精力跟旁人交流;再次是社会物欲横流,人与人之间缺乏信任,彼此渴望理解和关爱,却吝于主动付出。王安石有诗云:“应须一曲千回首,西去论心更几人”,所谓“论心”就是人与人之间要交心,开诚布公。但现代人少有“论心”,对人“只说三分话”,不愿“全抛一片心”。最后,网络、手机等沟通方式增多,大家足不出户就能与朋友聊天,自然没心思在茶余饭后坐在一起拉家常。

中国人的心理支持系统主要来自家庭和亲情,因此人与人之间的交流越来越少,最受伤害的当属一老一小。在沉闷的家庭氛围下,孩子活泼好动的天性受到打压,不敢表露需要,日久天长可能形成冷漠、麻木、孤僻、内向的性格,从而影响人际关系、事业发展等。上岁数后,老人社会圈子日渐缩小,更需儿女关爱,当老人身体不适或有心结打不开时,如儿女忽视日常交流,老人的病情可能被耽误,心事不解决还容易憋出病来。此外,与爱人交流少可能导致婚姻危机;与朋友交流少可能让友情渐行渐远;与同事交流少可能引发误会,影响事业发展。可见,交流变少,危害真是不少。

四大场合更应面对面交流

任何东西都是越分享越少,除了爱和智慧,交流对身心健康有很多神奇功效,比如以下五点。首先,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大学研究发现,面对面交流能治疗心理障碍,降低自杀风险;其次,交流还能改善心情,改善心脏健康;第三,发表在《柳叶刀》杂志上的研究发现,交谈能帮患者克服恐惧和焦虑,缓解慢性疼痛;第四,谈话能改善老人睡眠质量,让睡眠更舒适;第五,研究发现,与临终的亲人多说说话,聊聊他一生的成就,能让亲人安然离去。

人是社会性动物,需要情感的交流和互动,建议大家脱离网络,面对面沟通,尤其遇到以下几个情况,不仅需要交流,还得掌握一些技巧。

孩子遭遇挫折时。父母应主动与孩子交流,让他相信,不管出现多大的问题,总有爸爸妈妈的支持和鼓励。与孩子沟通时,要用平静、充满安抚的声音分享想法和感受。

夫妻闹矛盾时。夫妻吵架后,要么女方收拾行李回娘家,要么男方赌气睡办公室,均不利于解决问题。闹矛盾后,建议先冷静一会,不要离家,然后找个时间交谈,先表达尊重对方的看法,再心平气和地说出自己的思考。

爸妈有心事时。儿女应重视帮老人宽心。与老人交流有几个技巧:蹲下身子,目光平视,不让老人抬头或远距离跟你说话;目光柔和,平视对方双眼与嘴之间的部位,保持眼神交流;和听力不好的老人交谈时,应凑在耳边,并辅以手势、点头、微笑等动作;语速要慢,给老人充分的反应时间。

朋友哭泣时。安慰别人时不要过于理性地分析和评判,最好耐心倾听对方讲述伤心事,并尝试理解,还可分享自己的经历,鼓励对方不能被打倒。

有些人性格内向、不善表达,不知如何与人交流,容易让人产生距离感。建议这类人多看些描述心理活动细节的电影和书籍,学习沟通和相处之道;听情感丰富的音乐,培养情商。如还是难以打开心门,最好寻求心理援助。

      精彩必读
      如今许多整形美容机构存在非法经营情况,因此所...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药品生产...
      国家认监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今日在京签署《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