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计委:分级诊疗制度不是限制就医自由

    发布时间:2015-01-11   来源:中华康网   
      手机查看

国家卫生计生委今天上午召开的2015年首次例行发布会公布了2015年的五项重点工作,其中明确表示,2015年将大力推进分级诊疗工作,在城市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地区开展分级诊疗试点,推动建立基层首诊、双向转诊、急慢分治、上下联动的分级诊疗模式。

“不行”标签贴身上 社区医生很冤枉

2014年,青海、甘肃、四川等地开始实施分级诊疗,社区医院服务人群增加、转诊人数增加等成果受人瞩目。但现实中仍普遍存在这样的矛盾:本可以到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去诊断治疗的患者还是跑到大医院,于是,大医院持续人满为患;即使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在慢病治疗方面有能力,病人还是不愿意去。

在此次发布会上,卫计委新闻发言人毛群安表示,这种局面出现的原因之一是老百姓不理解基层医院和大医院之间功能定位的差异,而简单将两者进行对比,认为社区医院。社区医生没有大医院的大医生好,其实,“两者是功能互补的关系,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称为“公众健康的守门人”,而大医院的重点是解决疑难重症的”。

“说大医院医生能做难度很大的手术,社区医生做不了,所以就下一结论,说社区医生的水平不行,毛群安认为,这个结论有失公正,“考核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工作情况主要就是看它们能否解决公众的一些常见病、多发病”。

他举了这样一个例子,高血压、糖尿病等慢病,如果到大医院就诊,不能保证患者每一次去都是同一个专家看,如此并不利于医生对疾病的持续性观测和对药物使用量的调整。而相比之下,在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就可以实现对慢性疾病持续性的监测、诊断、治疗。而对于到大医院只是为了开药的患者来说,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可能更省时、有效。

    毛群安强调,分级诊疗制度的设计初衷并不是不让老百姓自由选择就医的机构,而是合理引流,应该去大医院的去大医院,应该留在社区医院的就在社区医院。

引导优质资源下沉 让患者跟着医生往下走

虽然患者的理解是分级诊疗实施的关键之一,但是限于既有的就医习惯,基层医疗机构的服务能力薄弱也确实存在,国家层面仍需要借助某些引导方法,才能实现分流患者的目标。毛群安认为,通过强制的办法让病人到基层就诊,达不到目的,让优质医疗资源下沉是最快最直接的方法。

比如,在公立医院改革过程中强调适度控制规模,这意味着将大型公立医院的优质医疗资源下沉,如果专家到了基层,毫无疑问就会把病人吸引到基层。

比如,北京市已经建立的30多个医疗联合体,就是大医院、小医院、社区之间纵向形成一个联合体,这样有利于病人在联合体内的流动,而医联体的前提就是大医院要把一些优质的专家资源、医疗资源下沉。

优质资源下沉,基层服务能力增强,如此社区局面也放心地将自己的健康托付给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社区医生去鉴别出患者的症状是否需要到大医院进行尽早的检查诊断,如果需要区哪个医院更合适。

当然,通过全科医生的规范化培训,培养专业人才,也将促使基层从事全科医疗服务的医务人员的能力有较大幅度的提高,从而保证分级诊疗顺利实施的方法之一。

“分级诊疗是要把大中小医疗机构构建成一个科学合理的系统,让更多的人得到合理的医疗服务,可能个人就医自由度上受到一点影响,但是大家应该理解。”毛群安强调。


      精彩必读
      寒冷冬季是中风病高发季节,据了解,近九成中风...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改革完善药品生产...
      在印度,一种急性大脑疾病竟与荔枝有关系,是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