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访专家:
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 韩一军
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教授 毛显强
2015年12月,在巴黎气候峰会上,195个国家承诺减少温室气体的排放,以期遏制全球气候变暖。全世界对于“低碳”的关注,也使得“隐形”的温室气体生产者―――食物浪费成为焦点。
联合国粮农组织的最新报告指出,全世界每年浪费的食物高达13亿吨,约占全球粮食生产总量的1/3,每年造成的经济损失高达7500亿美元,每年食物浪费产生的碳足迹相当于33亿吨的二氧化碳。如果把它比喻成一个国家,它将成为仅次于中国和美国的第三大排放国。
我国浪费的食物可养活3亿人
请客吃饭点了一桌子菜,五花肉仍是满的,整盘的炒菜心只动了几筷子,整桌精美的菜肴只吃了不到一半客人就买单了,也没要求打包。于是,剩菜被倒进了泔水桶。类似的情况,在全国各大餐馆十分常见。中国农业大学调查显示,全国一年仅餐饮浪费的蛋白质就高达800万吨,脂肪300万吨,这相当于2亿人一年的口粮。如果加上食堂、家庭的食物浪费,全国每年浪费的食物总量可养活2.5亿~3亿人。
“消费者的不当行为是导致食物浪费的主要原因,”中国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韩一军表示,请客吃饭讲排场、比阔气,以及民间婚丧嫁娶重面子等不良消费方式,造成了餐桌至少一半的食物浪费;而在家做饭时,多数人习惯随意倒掉剩余饭菜,或者一次性采购太多食材,过期发霉后作为垃圾处理等,这些“细水长流”的浪费往往能聚沙成塔。
在北京师范大学环境学院教授毛显强看来,标准化的配餐是当前造成食物浪费的最新趋势。比如,中小学生的学校营养配餐的量一定,但是学生的食量受生长发育期的影响,差异很大,经常会出现“吃不饱”和“吃不完”两种对立情况;外卖也存在同样的情况,为了口碑,商户宁愿顾客浪费食物,也不愿因顾客吃不饱而招来投诉;航空公司的配餐存在的问题则是,乘客可能因不满意配餐的口味选择直接扔掉。
除了餐饮消费,我国农产品在生产、流通环节的损失也惊人。2014年,国家粮食局数据表明,全国储藏、运输、加工等环节损失粮食每年达350亿公斤以上,这相当于粮食进口量的一半。
浪费背后损失巨大
食物从田地到餐桌,与自然息息相关。它的浪费意味着,生产这些食物所投入的大量水、能源、土地以及生产资料等的无效消耗,以及温室气体额外的大量排放。
增加温室气体排放。毛显强表示,粮食、肉类的生产过程会向大气中释放大量温室气体。如耕地、牧地的开垦,造成森林、湿地的破坏和碳汇的丧失;现代农业趋于高碳化,粮食种植大量使用化肥、农药、农机,化肥、农药生产过程中会排放二氧化碳;农机使用中消耗柴油等化石燃料,直接会排放温室气体,耗电则会增加温室气体的间接排放;另外,水稻的种植过程也伴随着农田生态系统中甲烷的释放。
我国科技部发布的《全民节能减排手册》指出,如果全国平均每人每年少浪费粮食0.5千克,每年可节能约24.1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61.2万吨。如果全国平均每人每年减少猪肉浪费0.5千克,每年可节能约35.3万吨标准煤,减排二氧化碳91.1万吨。
土壤肥力下降。我国人均耕地面积不到世界人均水平的10%,却养活了世界将近1/4的人口。韩一军表示,在土地资源匮乏的情况下,食物的生产更加依赖农药化肥。流失的化肥和农药造成土壤酸化、板结,降低了土壤利用率,而浪费粮食就等同于浪费了宝贵的耕种面积,加大了农药化肥的使用量。
水资源浪费。我国每年农业用水量高达3868.98亿吨。在水资源匮乏的情况下,毛显强认为,食物浪费使得大量隐含的水资源白白流失。而过分依赖农药化肥,导致地表水富营养化和地下水污染等,也成为愈来愈严重的生态环境问题。
从幼儿开始“光盘”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食物浪费看似一件小事,却事关国泰民安、生态健康。自2013年我国开展“光盘行动”以来,收到了良好的效果,但食物浪费行为仍在继续。
毛显强认为,应大力倡导节约粮食的社会风气,在全社会营造“节约食物文明,浪费食物可耻”的氛围。从幼儿教育开始,潜移默化地培养下一代形成勤俭节约的意识;在外就餐时,按需点餐,避免铺张浪费;在外卖等标准化配餐的过程中,商家最好综合考虑顾客的需求量。
“从吃饱到吃好,再到吃得健康,”韩一军认为,减少食物浪费的关键是改变饮食观念,告别大鱼大肉的浪费型就餐,根据自己的食量来营养搭配。从一个“舌尖”上的中国,过渡到“营养健康中国”。他还建议,逐步建立各项规章制度,包括法律与经济制度的完善,促进形成节约型社会风气,使食物节约拥有约束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