盘点:2016移动医疗6大噩耗

    发布时间:2016-12-16   来源:中华康网   
      手机查看

据粗略统计,2014年移动医疗企业融资案例共计80余起,是过去5年里该领域所有融资案例数量总和的近3倍,总融资标的接近7亿美元,比前4年的总和多一倍。

而到2015年,仅上半年,国内互联网医疗领域的风险投资总额就达到7.8亿美元,超过2014年全年总额,大量的基本涌入移动医疗行业。

2014年通常被看作是移动医疗的井喷之年,2015年则保持高歌猛进,形势大好。一时间,国内移动医疗app多达2000个,但到了2016年,这些涌现的应用被应用同质化、功能单一、重合率高等共性问题干扰着,盈利看起来遥遥无期,行内人士不由感慨:入口很热闹,出口很寂寞。

那么,这意味着,移动医疗的寒冬来了吗?这个问题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是这个行业,今年确实发生了几件大事,让从业者变得理性和成熟了许多。

独角兽工作室的刘谦曾在一次会议上提及过2016年移动医疗界的几件大事,小编很有感触,就在本文中盘点2016年这一领域的几大噩耗。

一、不小心变成了号贩子2.0

2016年3月2日,北京市卫计委发布通知,明令严禁医生与商业公司合作挂号加号。甚至,北京部分医院要求医生把商业公司的APP卸载掉,一些医生开始主动联系部分提供预约挂号服务的互联网医疗企业,要求将自己的相关服务从相关app上下线。一时间,以“专家”和“专家号”为市场切入点甚至是核心业务的移动医疗企业,面临冲击和转型抉择。

1479e3737a92a63fed891436.jpg!custom.jpg

北京市卫计委明令严禁医生与商业公司合作挂号加号

挂号是移动医疗最早涉足也是最为普及的服务模式,早期移动医疗竞争者少,以挂号为基础业务进行资源的积累也就容易获得成功。但随着竞争者加剧,各企业运营模式相近,大多数企业需要解决挂号业务中的盈利问题,以至于在探索盈利的过程中不由变成“号贩子2.0”,具体实现方式是利用专家的休息时间延长门诊,但医生毕竟是在上班时间在自己工作的医院诊所中,用医院的资源。这种方式相当于打政策的擦边球,处于灰色地带,北京卫计委的一纸通知将其变成违法的买卖。

卫计委的这则通知发布之后,许多大医院也开通了自己的官方微信平台,为患者提供预约挂号的服务,对移动医疗企业来说,竞争加大,并且单纯的预约挂号也越来越难留住用户,许多企业均降低了挂号业务的权重,探索更多的可能性。


      精彩必读
      近日,一则关于肺动脉高压治疗药物万他维,在中...
      近日,“十三五”医改路线图出炉,将会对中国人...
      近期,2017版医保药品目录出炉,新增91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