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航
肺高压是由各种原因引起的肺血管床结构或功能改变,导致以肺血管阻力进行性升高为特点的临床综合征,最终使右室扩张,右心衰竭乃至死亡。
目前,肺高压的治疗方法主要有一般治疗,支持治疗,靶向药物治疗,终末期患者还可考虑肺移植等其他治疗手段。近年来,肺高压的靶向药物治疗发展迅速,如钙拮抗剂、前列环素类药物、内皮素受体拮抗剂、5型磷酸二酯酶抑制剂和其他新型制剂在肺高压患者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同时也取得了较好的疗效。但部分患者在靶向药物治疗的同时,仍然会出现运动耐量、生活质量和生存率的下降,这就要求我们进一步完善肺高压患者的治疗,探求合适的辅助治疗手段,进一步改善肺高压患者的预后。
或许我们可以从临床广为应用的心肺运动试验中得到一些启迪。心肺运动试验(CPET)是一种无创性动力学试验,可对运动过程中涉及的心血管系统,唿吸系统,造血系统,神经、骨骼肌肉等系统进行全面同步评估。对患者的功能储备,疾病严重程度和病变进展等方面有较好的评估价值。心肺运动试验在临床中的应用价值主要涉及对患者运动耐量受限程度的评估;通过对运动耐量和相关参数测定来评价疾病预后和各系统功能 ;评估疾病进展以及患者对治疗的反应。心肺运动试验被认为是评估患者运动耐量受限程度和相关机制的金标准。而许多慢性心肺疾病患者的运动耐量受限程度往往不能以静息状态下的检测指标衡量,这也充分显示了心肺运动试验在评估患者运动耐量方面的优越性。通过肺高压患者心肺运动试验的评定结果我们可以看出,患者通气功能、气体交换功能障碍,心功能也有不同程度的损害;而这些都最终导致肺高压患者运动耐量的下降。运动耐量下降是肺高压患者临床症状的主要源泉,患者会主诉唿吸困难和乏力等表现。由于肺动脉压力增高,流经肺泡的血流量减少,导致肺泡通气血流比例失调,进而出现唿吸困难的表现;而心输出量的减少又会引起全身氧供应不足,肌肉功能障碍,尤其是骨骼肌会出现肌肉萎缩、收缩障碍、肌纤维异常、肌肉毛细血管密度减少等改变,患者出现乏力等症状。
肺高压患者出现的上述种种表现都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这也敦促临床医生要探索更合适的辅助治疗方法。运动及唿吸训练或许会成为肺高压患者比较理想的选择。这一方法在过去被认为会增加心源性猝死的风险,高负荷运动会加剧肺血管重塑,加重右心衰竭。但近年来,由于肺高压靶向药物的应用使患者预后得到了明显改善,这也值得我们重新考虑运动及唿吸训练在肺高压患者中的应用价值。肺高压患者可从运动唿吸训练中有取得较大获益。运动训练可加快新陈代谢,增加四肢肌力从而提高运动耐量;而唿吸训练则可增加气体交换、提高血氧浓度、减低唿吸频率、增加潮气量,进而提高患者唿吸效率。运动及唿吸训练在左心病变患者中早有应用且有较大获益。运动唿吸训练可改善左心疾病患者的血管内皮功能,增加内皮NO合酶活性降低血管氧化应激,增加骨骼肌收缩效率,增加肌肉毛细血管密度,从而提高患者运动耐量,改善生活质量。
运动及唿吸训练在肺高压患者中的应用也得到了相关研究的证实。Mereles D等人在对入选的30名肺高压患者进行分组研究表明,低负荷的运动及唿吸训练可显着改善肺高压患者的运动耐量,6分钟步行试验,生活质量,WHO心功能分级和最大耗氧量。这也使得运动及唿吸训练有望成为进展性肺高压患者安全而有效的辅助治疗方法。还有相关研究显示运动训练还可提高运动耐量以及股四头肌功能,并支持运动训练作为病情稳定的特发性肺动脉高压患者的辅助治疗方法。肺高压患者可从运动唿吸训练中取得较大获益,其应用的安全性也值得我们关注。相关研究对运动唿吸训练的安全可靠性也作出了证明;参与运动及唿吸训练的患者均耐受良好,未出现症状加重、肺高压进展和右心衰竭等不良反应。但伴有右心衰竭的肺高压患者或在没有专业医师指导下自行进行高负荷运动及唿吸训练的肺高压患者则安全性较差。运动及唿吸训练对肺高压患者远期生存率的改善也得到了证实。一项前瞻性临床试验显示,运动及唿吸训练作为肺高压患者的辅助治疗措施,可提高运动耐量,改善生活质量,并且远期安全性可靠。
总而言之,肺高压患者可从运动及唿吸训练中获益,该方法又进一步提高了肺高压患者的现代治疗效果,成为靶向治疗的有效辅助治疗措施;运动及唿吸训练应用安全性好,在专业医疗指导下进行可有较大获益;且其经济又实用,可减轻患者经济和心理负担,具有良好的社会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