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核医学科/PET影像中心于1973年建科,经历了学科萌芽与初创阶段(1973-1979)、学科发展初期阶段(1980-2012)、学科发展阶段(2012-2019)及学科全面快速发展阶段(2020.1-)。在学科萌芽与初创阶段开展了当时称为同位素的“三大常规”项目,即肝扫描、肾图和摄碘-131率测定。且在1977年,500m2的核...
展开>>
介绍:
中南大学湘雅二医院核医学科/PET影像中心于1973年建科,经历了学科萌芽与初创阶段(1973-1979)、学科发展初期阶段(1980-2012)、学科发展阶段(2012-2019)及学科全面快速发展阶段(2020.1-)。在学科萌芽与初创阶段开展了当时称为同位素的“三大常规”项目,即肝扫描、肾图和摄碘-131率测定。且在1977年,500m2的核医学楼基本竣工。科室名称由同位素室更名为同位素科。首任主任为孙明华教授。1980年后进入学科发展初期阶段,成立了核医学教研室,开展了放射免疫分析检测,并拓展了体外诊断项目,引进了SPECT,开展了单光子显像,同时于1991年开设了核医学第三支柱项目放射性核素治疗专科,开展了碘-131治疗甲亢及敷贴治疗等。这一阶段核医学发展的主要贡献者是苏见知主任,她也是核医学教研室首任主任。2012年9月医院从新进行了学科设置,宣布成立了独立的PET-CT中心,为医院二级学科。王云华担任首任主任,吴永港任副主任。2013年8月1日西门子BiographmCTxPET/CT(128层螺旋CT/52环高清PET)投入临床使用,为湖南省唯一一台A类PET-CT,此后PET-CT中心常规开展了18F-FDGPET/CT成像,为临床上肿瘤的早诊、定性、分期及疗效评估发挥了其它影像技术无可替代的作用。2014年6月引进并安装了1台西门子EclipseRD医用回旋加速器和多台18F标记与11C标记的多功能正电子药物合成模块(1台西门子FDG-4合成模块,1台西门子FDG-GN多功能合成模块,1台多功能11C合成模块),不仅结束了18F-FDG需要从外调剂的历史,且开展了11C-胆碱、11C-乙酸盐、11C-蛋氨酸PET/CT成像技术。2017年12月湖南省卫健委正式下文宣布成立湖南省PET质控中心并挂靠湘雅二医院(PET-CT中心),由王云华主任担任主任。2018年12月,湖南省药监局对PET-CT中心正电子药物生产、质控、与使用全流程进行了严格的检查与评审,最终通过了我院放射性药物使用许可证第四类的申请,正式获四类药物使用许可证。这在全国三甲医院中只有少数几家获得。2019年下半年引进了1台AllinOne多功能合成模块,从此可开展了18F、13N、15O、11C等多种核素标记的显像剂PET/CT成像技术与诊断。尽管2000年后因多种原因我院核医学科发展一度处于落后状态,但由于PET-CT中心的快速崛起,弥补了我院整个核医学事业发展的不足,使其在省内外仍具有一定地位。2014年,PET-CT中心与核医学科、放射科、超声科一起作为医学影像学科成功申请获批为国家临床重点专科。2020年1月PET-CT中心更名为PET影像中心,并将核医学科与PET影像中心合并,成立新的核医学科/PET影像中心学科,王云华教授任核医学科与PET影像中心主任、核医学教研室主任与住培基地主任;马晓伟副研究员任核医学科副主任;吴永港副教授任PET影像中心副主任。此后学科进入全面快速发展阶段,我院核医学发展开启了新的篇章。目前核医学科/PET影像中心有员工37人,是硕博培养点,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湖南省PET质量控制中心挂靠单位与主任单位,湖南省医师协会核医学医师分会会长单位。目前有正高1名,副高5名,在读博士与硕士生10余名,基地招收的住培医师10余名。下设PET分子影像组(包括肿瘤组、心脏核医学组、神经核医学组三个亚组)、SPECT显像组、功能检测组、体外分析组(体外检测平台)、核素治疗组、放射性药物组、技术组与综合护理组,其工作场所包括PET影像中心、正电子药物生产与质控区、单光子核素药物标记室、SPECT核素显像室、体外分析(含放射免疫分析)实验室(体外分析检测平台)、核素功能测定室、核素治疗专科门诊、核素病房(筹)及放射性生物实验室等。硬件配备BiographmCTxPET/CT1台、uMI780PET/CT1台、uPMR790PET/MR1台、SkylightSPECT1台,EclipseDR回旋加速器1台、锗-镓发生器1台,西门子正电子药物合成模块2个(FDG4与LG各1台)、AllinOne多功能正电子药物合成模块1台、正电子药物自动分装模块2台、放射性药物合成热室4个,放射性活度计5台、皮肤治疗敷贴器1套,化学发光免疫分析仪8台,以及其他配套设施50多台套。已应用于临床的新型正电子放射性药物有近10种,包括PSMA、OCT、FAPI、AV45、P3BZA等,每年完成PET/CT检查8200余人次,SPECT检查7600余人次;年门诊量超过12000人次;核素治疗2000余人次;每年完成体外检测项目,包括肿瘤标志物、激素与甲状腺功能87万多项次等(数据截止2022年12月)。科室合并后进一步开展了一系列核素诊疗新技术:包括2020年7月在省内首次应用99mTc-PYPSPECT诊断心肌淀粉样变性。2020年6月开展了18F-奥曲肽神经内分泌瘤诊断PET显像、2020年5月开展了18F-PSMA-1007前列腺癌诊断PET显像、2020年11月开展了18F-FPEB精神疾病PET显像、2021年7月开展了18F-FAPI肿瘤PET显像、2021年6月,99mTc-奥曲肽用于临床SPECT显像诊断神经内分泌肿瘤。2021年8月18F-P3BZA恶性黑色素瘤诊断PET显像、2021年12月18F-AV45阿尔兹海默症评估PET显像,2022年1月,引进了68Ge-68Ga发生器,开展了68Ga标记的一系列特异性放射性药物临床转化应用,包括68Ga-奥曲肽进行神经内分泌瘤诊断显像(2022年2月)、68Ga-PSMA-617前列腺癌诊断显像(2022年4月)、68Ga-Pentaxfor原发性醛固酮增高症显像(2022年6月)以及其他68Ga标记显像剂的研发。2022年4月,开展了首例13N-氨水心肌血流灌注与18F-FDG心肌活性评估显像,全面开始了心脏支架或搭桥术前的PET心肌活性评估。2022年5月,获批开展223RaCl2治疗骨转移癌,2022年6月获批开展放射性微球介入治疗肝癌。显著拓宽了PET显像与核素治疗的应用范围,提高了肿瘤、神经精神疾病的PET/CT诊断的特异性和准确度。2022年下半年引进了第二台PET/CT并于2022年9月投入临床使用。2021年7月获国家卫健委PET/MR配置许可证,2022年10月引进了一体化PET/MR显像仪,并已于2023年4月投入临床使用,开展PET/MR检查。同时,2020年1月,建成放射生物实验室,配置了包括细胞培养、荧光成像、放射检测等试验设备,并增加一台先进的多功能合成模块同步投入使用,2022年下半年已获批准引进小动物PET/CT,并将建立核医学分子影像实验研究平台。2016创办了学术活动《潇湘分子影像论坛》,并分别于2016、2017、2018年、2020年、2021、2022年连续主办六届,已成为了知名学术品牌活动,每次活动都特邀国内外知名专家来湘讲学,并将继续每年不定期主办。这些举措进一步助推了科室临床、基础科研与学科品牌的发展与提升。学科已进入了良性与全面快速发展轨道。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