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三级甲等

介绍: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部是全国唯一的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019年),是国内最大的针灸临床科研教学基地和国际交流中心,拥有以石学敏院士为核心的高水平创新团队,取得了一批国内外影响力最大、应用最广的针灸创新成果。开放床位800余张,年出院患者1.6万人次,年门诊量58.8万人次。针灸临床服务能力全国第一,整体综合实力国内领先。针灸部...   展开>>

介绍: 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针灸部是全国唯一的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2019年),是国内最大的针灸临床科研教学基地和国际交流中心,拥有以石学敏院士为核心的高水平创新团队,取得了一批国内外影响力最大、应用最广的针灸创新成果。开放床位800余张,年出院患者1.6万人次,年门诊量58.8万人次。针灸临床服务能力全国第一,整体综合实力国内领先。针灸部是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2002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2001年)、天津市“重中之重”学科(2005年),先后被确立为全国针灸专科医疗中心(1997年),国家中医临床研究基地(2008年),卫生部国家临床重点专科建设单位(2011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区域中医诊疗中心(2018年)。石学敏院士创立“醒脑开窍”理论,提出针刺手法量学新概念,获得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立为十大推广技术之一,构建“石氏中风单元”,创制系列针灸新技术,主编《针灸学》等国家教材,成果推广至全球多个国家及地区。连续主办15届国际针灸大会,在世界范围产生了重大影响。学科在国内外针灸领域一直居于领军地位,引领针灸学科的发展。一、学科队伍学科带头人为石学敏院士。学科共有医教研骨干211人,形成了一支以中青年为主、学缘结构合理的学术队伍。其中高级职称89人,中级职称114人;博士后4人,博士52人,硕士98人。拥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国家级名中医、卫生部突出贡献专家、天津市特聘教授、天津市名中医等国家级和省部级优秀人才60余名。团队获得2011年度教育部“长江学者和创新团队发展计划”创新团队称号,是当年入选97个创新团队中唯一的中医领域的创新团队。拥有博士和硕士学位授予权,并设针灸博士后流动站。有博士后合作导师4名,博导10名,硕导46名,形成导师群体。多人在学术团体担任重要职务,其中,一级学会副会长1人;二级学会会长/主委4人、副会长/副主委17人。学科带头人石学敏院士简介:石学敏,中国工程院院士,国医大师,博士生导师。世界著名针灸学专家,国家级非遗项目针灸代表传承人,现代中国针灸奠基人。中国针灸学会高级顾问,国家有突出贡献专家,天津市授衔针灸学专家。现任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名誉院长,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石学敏院士从70年代初开始研究中风病的针灸治疗,创立“醒脑开窍”针刺法,开辟了中风病治疗新途径。80年代初创建的“针刺手法量学”,填补了针灸学发展的空白,并广泛应用于多种疑难杂症的治疗中。先后发明“脑血栓片”、“丹芪偏瘫胶囊”等药品,创立了“石氏中风单元”疗法,为中西医结合治疗中风病开创了新的思路。至今,共主持完成包括国家973项目在内的科研课题43项,获国家科技进步奖1项,省部级科技奖励33项,国家及天津市教学成果奖3项,获国家专利6项。共培养国内外博士后、博士、硕士300余名,发表论文百余篇,出版专著50余部。二、研究方向针灸学科现有四个稳定的研究方向,分别是针刺治疗中风病、针刺治疗高血压病、针刺治疗认知障碍和针灸规范化研究。1.针刺治疗中风病的研究是针灸部的特色重点研究方向,建立了“醒脑开窍”针刺法理论和技术体系,根据中风病各期的特点,采用不同配穴及施术手法,创立了一整套治疗中风的方案,形成以“醒脑开窍针刺法”和“丹芪偏瘫胶囊”为主,配合康复训练、饮食、心理、健康教育等疗法的具有中医特色的完整、规范的中风病诊疗管理模式——“石氏中风单元”,是对“卒中单元”概念的完善和补充。“醒脑开窍针刺法”于1998年被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确立为推广项目,2012年列入“科技部、财政部科技惠民计划推广成果库”。相关研究成果曾获国家科技进步三等奖、国家教委科技进步(丙类)二等奖和天津市科技进步一等奖,并写入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六版)《针灸治疗学》、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规划教材《针灸学》。在“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中风病的基础上,不断挖掘创新,对中风并发症、后遗症开展研究,建立了“通关利窍”针法治疗中风后吞咽障碍、“调神开窍”针法治疗卒中后抑郁、“经筋刺法”治疗痉挛性瘫痪、“调神通腑”针法治疗中风后便秘、“调畅气机、疏利中焦”针法治疗中风后消化不良、“通调水道”针法结合电刺激治疗中风后尿失禁等,丰富了“醒脑开窍”的内涵。2.针刺治疗高血压病的研究石学敏院士认为气海失司是高血压病的主要病机,创立了“活血散风,疏肝健脾”针刺降压方法,该针刺方法以人迎、合谷、太冲、曲池、足三里为主穴,具有严格固定的选穴处方、规范明确的手法量学标准。近年来,开展针刺调控原发性高血压防治中风病的临床研究,为不同捻转手法对经穴效应循经特异性的影响特点提供科学的临床参数;并从从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血管内皮系统和差异蛋白等角度,阐明针刺干预高血压的作用机制。3.针刺治疗认知障碍的研究主要研究针刺防治老年期痴呆的理论、方法和机理。针对中风后认知障碍,创立了以“醒脑补脑,调神益智”为主的治法。自日本京都大学成功引进快速老化小白鼠(SAM)系列,为国内首次引进并培育成功国际公认的、比较理想的系列老化模型动物品系,填补我国医学实验动物种系的一项空白。并率先在国际上应用该模型动物开展了针灸延缓脑老化的实验研究,在临床开展了针刺治疗老年期痴呆的研究。4.针灸规范化研究石学敏院士创造性地提出针刺手法量学的概念,确立了针刺作用力方向、大小、施术时间、两次针刺间隔时间等针刺手法的四大要素,使传统针刺手法向规范化、标准化发展。针对关键量学参数开展临床及动物试验,逐步形成了规范的针刺手法量学研究的方法学体系,建立了科学客观的量效规律评价标准,有力推动了针灸学科的国际传播及纵深发展。针对针灸行业存在的适应症不明确的问题,针灸部1999年首次提出针灸病谱的概念。将针灸治疗的病症划分为4个效能等级,涵盖了16个系统的532种疾病。针灸病谱被纳入6部针灸教材,20多所院校将其引入课堂。在前期针灸病谱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研究,通过目前临床证据的分布情况确立针灸适宜病症及证据支持强度,对针灸适宜病症进行循证等级划分,建立基于国内外临床证据的更新针灸适宜病症循证等级病谱。三、科研成果学科历来重视对骨干成员以及青年后备人才的培养,以项目培养人、从做事发现人、以压力历练人、用成绩影响人,从机制上为人才培养保驾护航,凝聚、稳定了一批优秀的创新人才。通过送出去、邀进来等举措,重点培育复合型人才、临床研究专业人才和名老中医传承人才,使团队人才建设硕果累累,进一步提升了团队学术水平和创新能力。通过深化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在多年的实践中探索出具有中医针灸特色的人才培养之路,“开辟教学新途径,培养针灸新人才”曾获普通高等学校国家级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和天津市普通高校优秀教学成果一等奖。四、学科发展前景紧密围绕国家中医药科技发展的总体战略,以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建设为契机,不断增强学科整体实力,巩固国家级重点学科地位,保持国内领先水平。具体内容:(1)依托国家中医针灸临床医学研究中心,加强学科研究平台和公共服务平台建设,完善协同研究网络和针灸临床循证数据库,打造面向国内外开放的创新平台。(2)加强多学科复合型人才队伍建设,培养一批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重要影响的高层次杰出人才,创建临床与科研结合、多学科交叉的国家创新团队。(3)围绕针灸学科发展的关键问题,形成针灸防治重大疾病的证据体系。在循证证据的基础上形成诊疗规范、专家共识或防治指南,规范临床实践。(4)开展多途径针刺特色技术的学术交流和成果推广,提高针灸的社会服务能力。“世界针灸看中国,中国针灸看天津”,我们将服务“健康中国”需求和“一带一路”战略,将针灸部建设成为针灸新技术发源地、成果产出地和人才培养地,打造成国际一流的针灸临床医学研究和转化推广中心。  收起>>

专家列表

      傅立新 主任医师  教授
    筋骨针擅长治疗:中风后痉挛性瘫痪;头颈部疾病:颈椎病、落枕、颈源性眩晕、视物模糊、头痛、肩背痛、上肢疼痛麻木等;腰骶部疾病:腰椎病,腰椎间盘突出症,腰三横突综合症,坐骨神经痛,急性腰扭伤、腰肌劳损、腰背筋膜炎,腰椎推行性病变等;肩及上肢疾病:肩周炎、肩手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征、网球肘、腕管综合症、桡骨茎突腱鞘炎、屈指肌腱鞘炎等疾病;臀及下肢疾病:梨状肌综合征、髋关节滑囊炎、膝骨关节炎、踝关节滑囊炎、跟痛症、跖痛症、足底筋膜炎等疾病;各种神经痛、神经卡压症;各种骨筋伤病、慢性软组织损伤病;针灸擅长治疗:脑血管病及其合并症;芒针针刺治疗真球麻痹;中风后痉挛性瘫痪,失语,头痛,头晕;严重性功能性便秘;运动神经元疾病;女性单纯性压力性尿失禁;单纯性肥胖症等。
      • 主任医师
      • 副主任医师
      • 主治医师
        科室 时段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星期日
      暂无出诊信息!
        针灸部 赵红发表
        针灸部 赵红发表
        针灸部 赵红发表
        针灸部 赵红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