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

三级甲等

介绍: 我院药学部门,从1963年建制至现在,已历经两个世纪五个以上年代的发展,不仅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改善,专业队伍不断壮大精良,学术内涵建设有所积淀,药学服务项目逐渐增多,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在医药协调发展,促进医院特色医疗形成和提高医疗质量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在教学、科研、培训教育和科学管理方面亦取得了骄人的成绩。除20世纪80年代和90年...   展开>>

介绍: 我院药学部门,从1963年建制至现在,已历经两个世纪五个以上年代的发展,不仅基础设施条件逐步改善,专业队伍不断壮大精良,学术内涵建设有所积淀,药学服务项目逐渐增多,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明显提升,在医药协调发展,促进医院特色医疗形成和提高医疗质量等方面起到了重要作用,而且在教学、科研、培训教育和科学管理方面亦取得了骄人的成绩。除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在全国省级中医院对口检查评比获“中药工作第一”、“全省药品质量检查评比第一”、“全省中药基础知识和技能竞赛团体部分第一名”、“全省首家以高分通过三甲药剂评审”、“全省首家放心药房”等荣誉称号以后,又相继成为全国1~5批老中医药专家带教和传承工作室建设单位,2013年以来成为全国中药特色技术传承人才培训基地、湖南省中医医院药事质量控制中心,承担着多个行业性规范的研究制定,其部门从1982年起即相继成为省内两个专业委员会的挂靠单位,并有10多名成员成为省级学会和中华中医药学会与中国药学会下属专业委员的主委和副主委,在全国中西医院药学界享有良好声誉。一、坚定的服务理念“服务”是热爱和忠于事业,回报社会和人民大众的自觉行为,是与人为善理念的呈现,更是行业职业道德的要求。中医药文化的核心价值观,其中最重要的一点即是“以人为本,生命至上”,当代药道德的核心内容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防病治病,救死扶伤,实行革命的人道主义,努力提高药品质量,保证人民用药安全有效,坚持以病人为中心,把药品质量包括合理用药质量管理摆在首位。对待患者,始终坚持“想病人之所想,急病人之所急,痛病人之所痛”,把患者当亲人,凡临床治疗和急诊、危重病患者需要的药物,无论是节假日还是半夜三更均及时设法满足,对患者提出的用药咨询或质疑,随时给以耐心细微和准确的解答,对个别因特殊原因不能及时取药的患者坚持送药上门。调配中认真审核每一张处方,按规定操作精准调剂,几十年内均把出门差错控制四万分之一以下,病人满意度调查优良。对待同仁,注意互相尊重,互相帮助,团结协作,爱护和关心每一位同志,既讲诚信、友爱,又坚持批评和自我批评,既尊重个人的首创精神,更注意融汇集体力量。对职工个人或其父母、子女生病均予看望和慰问,对职工的恋爱婚姻或家庭生活中的某些不幸,几十年来,作为部门的党团组织和科室主管均一直给予关心,并似乎形成了一种约定俗成的习俗,显现中医附一药学人贯有的良好心态和精神风貌,呈现着一种让许多人羡慕的团结纽带作用。用药质量决定用药疗效和用药安全。故几十年来,附一院药学人员能一致认定:保证临床用药质量,促进合理用药管理,是其天职,是药学服务的核心内容,是提升服务水平的前提。并为强化质量管理,制定了十项管理措施和一系列管理制度,不断建立和健全了质控保证体系,在医院药事管理委员会下设立了专门的质控管理组织。1984年前即坚持按药政管理条例管理,1984年药品管理法颁行后即严格依法管药。即使在药品市场较为混乱的情况下,不仅杜绝了假冒伪劣药品,而且长期保证了近400种优质中药饮片供应,获得了省市药监药检部门的赞誉,受到了广大患者和临床医务人员的交口称赞,保证医生用上了“放心药”,患者吃上了“放心药”,一致认为:“中医附一的药是最好的。”其药品质量及其监管措施,一直成为省内的标杆。但随着社会的进步、科学技术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医学模式、健康观念、用药需求与医院药学发展方向的转变,药学服务职能和模式是需要不断转化的,服务内容是需要拓展的,综合性的药剂学科也需要适时分化。故药学部门的负责人早在20世纪80年代初中期,即开展了中药临床药学试点,创办了《中药与临床》杂志,率先提出和践行医院药剂学科二级学科分化,组建了四个二级科室,不仅在报刊媒体呈述了开展中药临床药学、实现药学服务职能转换的必然趋势与现实需要和紧迫性,而且致力在院内拓展服务内容,如收集情报资料,成立资料室;开展用药咨询和处方用药调查;开展不良反应监测和报告;开设平价药房,优化调配发药程序;代煎中药和送药上门;推行药师下临床,参与查房、会诊、典型病例讨论、危重病抢救,进行处方点评;同时,参加义诊、用药教育,宣传识药、辨药、用药和科普、养生等方面的知识。明确中药药学服务的内容,不仅包括采购供应、制剂炮制与检验、仓贮保管和调配发药,更应包括中药品种的正确引用与质量控制管理、临床合理用药管理、中药毒副作用与不良反应监控、剂型改进与给药途径、择时服药、药物作用评价与品种更替、药物经济学研究,以及用药禁忌、复方配伍、联合用药、药物相互作用,质效、量效与剂量设定、预防用药、康复保健、药疗养生等方面的研究,使全体中西药学人员不断坚定了自己的科学服务理念。中医院不同于西医院,中医院的药学工作,在促进名医、名科、名院和医院文化形成中,具有不可忽视和替代的重要功能,故从建院开始,即引用传统服务模式,除分别开设门诊和住院药房外,也设置了加工炮制和中药制剂室,按照中医临床用药特点和用药需求,保留和开展了多项特色项目:一是长期坚持80~100种中药的临方炒制或复制,既保证了用药品质又保证了用药安全,体现了“炮制入药”的用药特色;二是紧密结合专病、专科与临床科研发展需要,坚持研制、发展名老中医药专家的特色验方制剂,在20世纪60年代生产的即有伤科I号和II号膏药、消炎散、接骨丹、温通散、五虎丹、银灰散、九华膏、槐榆丸、疏肝理脾丸等;70年代研制推出的铁笛丸、冠心通络片、活血安痛酊、矾冰液、鼻渊丸、蛇伤制剂,以及抗菌1号和2号、归红注射液、入地金牛注射液、鱼腥草滴眼液、鹅不食草滴鼻液、矮地茶合剂、象皮生肌膏等;80年代最为有名的眼明灵及增光袋泡剂、益气明目丸、滋阴明目丸、耳聪丸、参芪扶正合剂、乳痛软坚片、盆炎丸、抗瘤生白片、大黄胶囊、三七粉(胶囊)等;90年代有止血愈疡颗粒、疡必愈、鳖龙软肝片、清热解毒化浊片、复骨健步片等;进入21世纪后,又相继推出了我院在肝病、肾病、骨伤、妇产,以及心脑血管、脾胃病防治研究等领域多名专家教授的验方制剂,其剂型达10余种,品种最多时达到270余种。特别是2006以后,随着许多特色专科的发展,特色制剂品种不断增多,批量生产和使用的保持在100余种,为适应养生保健和疾病预防的需要,研制特色膏方40余种,并为医院治未病中心提供药酒、药检、药枕、足浴及美容药方近100种,有力促进了特色专科的形成和特色治疗的发展;三是为适应医院医疗业务发展和饮片形态变异,不断创新调配作业方式,20世纪70年代一度试行过电子配方机;80年代改变调配柜组设置,变“向心式”集中调配为单柜组单个调配,缩短往返走动距离,减轻劳动强度;90年代中期以来相继引入单味浓缩颗粒、超微颗粒、单剂量分装饮片,同时也使用传统散装饮片,尽量满足了各类人员的用药需求;四是为确保煎药质量,不断强化中药汤剂质量控制,开展中药煎煮质量对比研究,70年代初即改直火煎煮为蒸汽煎药和电热煎煮,1997年引入机器煎药,2015年建设现代化智能煎药中心,与医院HIS系统进行无缝对接,实现浸泡、煎煮、包装、发药等全过程和环节的计算机化传递和自动控制。设置煎药机120台、包装机机位30台,做到了常压煎煮、自动煎煮2次,先煎后下,自动加水计量、自动清洗、自动加热调节、数控煎药定时,自动接受处方,打印条码煎药单,全程记录员工的操作,提供温度曲线并生成相应的质量控制报表,在医院规模和床位不断扩大的大型现代综合中医院,既保持了传统特色,又体现了创新发展;五是中药文化内涵日益充实,几十年来,在规范中药用名、处方应付、中药炮制和传统制剂、中药鉴别、中药临床应用等方面积淀了较为丰富的经验。2012年以来更加响亮地提出了“弘扬中药文化,传承本草方药学说”,并为之开展了系列研究,显现了中医附一药学人的新的时代风范。二、艰苦卓绝的奋斗回眸五十多年的历程,我院药学人员牢记服务宗旨,坚守职业道德,勇于责任担当,爱院如家,忠于职守,在医院党政领导的正确领导下,艰苦卓绝,奋斗不已。开院时仅有10人,至1965年底才21人,不仅担负着150张病床和600左右人次的门诊调剂与药品自行采购、药库管理,还要承担100余种中药材的加工炮制和10余种传统制剂的生产,同时种有四五亩地的菊花,以及住院患者的中药煎煮,加之用房设施条件差,全系手工操作,所有人员均要忙了调剂忙制剂,或忙完制剂忙调剂,清早起床后即要参加药材培植和采摘菊花、打扫卫生,晚上大多要参加政治或业务学习;1966年至1976年,即“文革”十年中,药学人员虽逐渐增加至60人,但病床已增至300余张,门诊人次多数时间在1200人次以上,临床科室门类和医务人员增多,用药需求量逐年增加,中药饮片处方数占90%以上,药品采购供应和处方调配任务十分压头,调剂室几乎每天都要提早上班,推迟上班,经常是上午、中午和下午连续上班,许多时候是连中午吃饭的时间都没有。加之,为适应医疗和教学需要,科室进一步增加了自行加工炮制品种,扩大了制剂生产,开展了输液等西药制剂,以及中药小针剂、眼与耳鼻喉等五官科制剂配制,开展药品检验,承担了院内71、72、74等多届卫训班教学,以及学院中药与中医专业学生的教学和生产实习,其任务更显繁重。但更为紧张的是,政治运动随时可以压倒和冲击一切,几乎天天要抽人参加运动,每晚都有政治学习,在一段时期里晚上经常要组织游行。即使在这样的特殊时期,全体药学人员怀着对事业的忠诚和职业担当,排除了各种干扰,克服了一个又一个困难,充分发挥实干、苦干精神,凭着顽强的毅力和韧劲,保质保量地完成了各项任务。1977年至1983年,经过拨乱反正,实行工作重心转移,医疗业务量逐渐增加,病床达到500张以上,药学人员增至约70人,门诊人次多在1500以上。门诊调剂分设了中药房和成西药房,业务量日见上升,新落成的2300M2的制剂楼虽开始启用,制剂炮制设备有所改善,但调剂用房仍然十分紧张,库存条件很差,忙和苦、累仍然是多数人的共同感受。1984年到1999年,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发展,市场经济的活跃,药品管理法的颁行和深入实施,药品质量监督管理的不断强化,以及医院分级建设和放心药房建设的推行,不仅药品供应和药品质量管理难度加大,而且业务量也快速上升,对药学服务内容的拓展和服务能力与水平的提升要求日见提高,门诊人次达1900左右,住院床位逐步增加至600余张,药品销售金额由1984年的72万元增长至1999年的4200多万元,制剂产值由80年代的10多万元增长至390多万元,且用药品种更替加快,临床科室逐渐分化增多,大多要求药学部门为其研制生产特色制剂及科研制剂,实习带教、进修培训任务加重。各类大型检查验收以及评比几乎年年均有,加班加点几成常态。为迎接1985年4月底的全国省级中医对口检查评比,科室全体动员,从1984年8月即进入检查评比准备阶段,除了将门诊调剂室搬进新建的平房内,争取适当改善基础设施和用房条件外,主要要求大家按照检查标准落实和充实软件建设,强化质量管理,经常组织质量筛选整理,所有常用中药均保证使用精优饮片,保证药品绝对卫生,在长达8个多月时间里几乎所有的节假日和晚上均在加班,以致获得了全国检查评比第一;1987年至1991年省市药品质量监督检查与评比竞赛不断,在全省87家中西医院的药品质量检查中,以及省市10家医药卫生单位药品质量检查评比中连创佳绩,被省药监局选在全省药品质量监督管理大会上介绍经验,1989年尚由省药政局和卫生厅带着新闻媒体,在医院召开现场会,向全省推介我院药品质量管理经验;1991年后即开始创建三甲准备,1993年医院推行药剂目标管理,全面制定经济、技术、质量量化指标;1994年三甲验收评审,1997年三甲复评,并启动“放心药房”建设,至1998年评审,且均以98.5和97.5分的优秀成绩,饮誉全省。其中尚经历了1997年春将原药剂科分为药剂一科和药剂二科,以及1999年秋又将一、二科合并的过程。并指派专人参加临床药学进修学习,开展全省中药处方用药调查,参与组织全省中药知识和操作技术竞赛,负责起草全省医院中药工作管理办法等规范性文件,承担各类培训,举办《中药与临床》杂志。可以说,在这段长达15年多的时  收起>>

专家列表

    暂无专家信息!
      • 主任医师
      • 副主任医师
      • 主治医师
        科室 时段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星期日
      暂无出诊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