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放射科是四川省甲级重点学科,是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和四川省专科医师、住院技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科室秉承百年华西精神,践行“智慧,包容,感恩,奋进”的科室精神,和“放眼世界,博涉攻研,和谐共振,影像人生”的科室文化理念,为促进华西影像尤其是华西妇产儿科影像诊断及介入治疗等方面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科室现有医技护理人员...
展开>>
介绍:
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放射科是四川省甲级重点学科,是国家级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和四川省专科医师、住院技师规范化培训基地。科室秉承百年华西精神,践行“智慧,包容,感恩,奋进”的科室精神,和“放眼世界,博涉攻研,和谐共振,影像人生”的科室文化理念,为促进华西影像尤其是华西妇产儿科影像诊断及介入治疗等方面的发展和进步做出了应有的贡献。科室现有医技护理人员共81人,其中博士15人,硕士21人,本科39人;教授(主任医师)4名,副教授(副主任医师、副主任护师、副研究员)9名,中级医技护理人员25名;博士生导师1名,硕士生导师5名。国家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名,国家创新人才推进计划中青年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名,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1名,天府万人计划领军人才1名,四川省卫生健康首席专家1名,四川省卫生健康领军人才1名,四川省学术技术带头人2名,四川省卫生计生委学术及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2名。硬件设备:CT4台(其中1台GERevolutionCT)、MRI5台(1台SiemensSkyra3.0T,1台GEPremire3.0T,1台3.0T儿科专用磁共振,2台1.5T)、DSA3台(1台双板,2台单板)、DR5台、移动DR4台、数字化胃肠造影机3台、双能骨密度检测仪1台、数字乳腺机1台、数字牙片机1台。科室专业及亚专业介绍一、腹部专业组:华西第二医院放射科腹部专业组在督导教授宁刚主任的带领下经过二十多年的积累与发展,腹部妇儿影像诊断专业水平取得了长足进步,在妇儿影像诊断方面始终保持优势领先水平。如今,我们不断开拓创新,引进先进设备、开展新技术、开拓新业务,不断为临床妇儿疾病的诊断治疗工作提供重要的影像学依据。目前,腹部专业组主要承担腹部磁共振、CT、平片及消化道造影的日常影像诊断,参与腹部相关的危急重症、疑难病例的影像诊断、科间及多学科会诊工作,涉及胎盘植入、切口瘢痕妊娠、产后大出血、妇科肿瘤手术及放化疗前后影像评估、儿科急腹症、儿科腹部实质脏器肿瘤、儿科消化及泌尿系统先天发育异常等等。我科腹部影像诊断在子宫颈癌、子宫内膜癌、卵巢癌、胎盘植入、儿科肿瘤及感染疾病诊治方面具有丰富的经验。在此基础上,为了进一步满足临床需求、服务病患,我们将加强与妇科、儿科、病理科等交叉学科的沟通,通过影像学与交叉学科的对应研究、加强实践与积累,不断提高专业水平。同时,我们未来会继续开展腹部磁共振相关的精准医疗技术,进一步实现腹部影像学的精准诊断和评估,为每一位病患提供最优质的影像诊断服务。二、神经影像学1.专业特色:通过X线平片、CT、磁共振技术的应用,对妇儿相关的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诊断有丰富的经验。如先天发育畸形、遗传代谢性脑病、感染性疾病、自身免疫性脑炎、脱髓鞘病变、肿瘤性病变、脑血管病、颅脑外伤的影像诊断有丰富的经验。尤其是近年来磁共振成像技术的飞速发展的,对神经系统疾病的影像诊断有独特的优势。其具有无创伤性、较高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等优点,通过3D结构成像、弥散加权成像、T1加权反转恢复序列、磁敏感成像等技术的应用,为神经系统影像诊断提供多参数、多方位的信息,为神经系统疾病的诊断、预测、治疗、随访、评估提供了全面的影像信息。2.发展方向:在神经影像方面,我们拟采用更高端的设备、更新的技术应用于神经系统疾病诊断。磁共振技术向着更精细、更多维度的方向发展。通过高分辨率结构成像、动脉自旋标记灌注成像、弥散张量成像、静息态功能成像、任务态功能成像等新技术的开展,以期得到从宏观组织形态到微观亚细胞结构、从血流和能量代谢到脑区功能改变等不同层次的影像信息,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更全面的帮助。随着CT技术的发展,双能量、低剂量灌注、大范围血管一站式成像等技术的应用是更低剂量、更快速、更精确诊断神经系统疾病的发展方向。如双能CT、70千伏超低剂量成像、低剂量灌注成像、无镇静自由呼吸大螺距成像、大范围血管一站式成像等。3.学科团队我们团队以曲海波副教授为主要负责人,曲海波,博士,主任医师,硕士生导师,放射科副主任。四川省第十二批卫生计生委学术带头人后备人选。研究方向为神经影像。于2017年在美美国斯坦福大学神经影像实验室作访问学者研究进行访学交流。目前主持及参与儿童神经系统方面自然科学基金1项、省级课题3项,主要申请神经影像临床新技术1项。发表中英文学术论文40余篇,参编本科、研究生等专业参考教材等学术著作6部,作为负责人及主研参与国家级省部级课题10余项,横向课题8项。承担临床《医学影像诊断学》本科教学工作。四川省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学术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在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放射科从事临床工作10余年,目前学术任职:中华放射学会儿科青年委员会委员、中国医师协会青春期医学临床影像学组委员兼秘书、四川省医学会放射专委会妇儿影像学组委员兼秘书、中国抗癌协会小儿肿瘤专业委员会委员、四川省预防医学会盆底疾病防治分会委员、四川省成都医学会妇儿影像学组委员、四川省成都医学会骨质疏松专委会委员。廖怡,副主任医师,博士,放射科神经头颈组组长。2005-2010年本科就读于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2010-2015年就读于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硕博连读,师从龚启勇教授。专业方向为神经影像,致力于儿童神经精神疾病及特殊行为的结构及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发表论文20余篇,其中SCI论文14篇,参编论著2部。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青年基金、四川省科技厅自然科学基金等项目6项。获“华夏医学科技奖一等奖”。担任四川省医师协会放射医师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成都市医学会放射专委会神经肌骨组委员。郭羿,医师,硕士。2011-2016就读于石河子大学,临床医学专业。2016-2019就读于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医学影像与核医学专业,师从龚启勇教授。目前以第一作者发表论文5篇,其中SCI论文3篇。罗乐凯,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放射科医师,博士。2011-2019年本科及硕士就读于郑州大学临床医学院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2019-2022年博士就读于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专业方向为神经精神影像。目前以第一或共同第一作者发表学术论文十余篇,其中SCI论文6篇。刘静,技师,硕士,2015-2019年本科就读于天津医科大学,2019-2022年硕士就读于四川大学华西临床医学院,专业为影像医学与核医学,专业方向为神经精神影像研究。目前已发表SCI论文11篇,其中第一作者和共同第一作者SCI论文3篇。三、妇儿介入影像学1.专业特色介入放射学是近30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一门融医学影像与临床治疗为一体的新兴学科。介入放射学作为影像医学的一个重要分支,结合了影像诊断和临床治疗的优势,以血管介入和穿刺活检技术为基础,以微创为特点,具有创伤小、准确性高和疗效快等优点,已被广泛应用于临床,业已成为最为活跃,具有广阔发展前景的一个医学专业。放射介入治疗病种涵盖凶险性前置胎盘的双侧髂内动脉球囊置入和阻断术,产后大出血子宫动脉栓塞术,切口妊娠及子宫血管畸形栓塞术,肝母细胞瘤等恶性肿瘤化疗栓塞治疗,各腔道出血的栓塞治疗,肺动静脉瘘的栓塞治疗,肾血管性高血压的球囊扩张与支架置入治疗,血管瘤血管畸形影像引导硬化栓塞治疗,各部位疾病血管造影诊断,CT引导经皮穿刺活检术、输卵管积水栓塞及输卵管梗阻再通术,子宫肌瘤栓塞术等,技术成功率达95%以上,总体并发症发生率低于1%;尤其在我院特色的凶险性前置胎盘的双侧髂内动脉球囊置入和阻断术,产后大出血子宫动脉栓塞术及切口妊娠及子宫动静脉血管畸形栓塞术,具有丰富的经验,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并已实现连续1500例无死亡、无重大并发症。(1)双侧髂内动脉球囊置入和阻断术?双侧髂内动脉球囊置入和阻断术,在孕妇剖宫产前,在DSA监视下,由放射科介入医生预防性地将双侧髂内动脉放置球囊导管,由于子宫90%的血供都来自髂内动脉前支,因此,待剖宫产胎儿娩出脐带夹闭后扩张双侧髂内动脉球囊,可以有效地暂时性阻断子宫的主要血供,明显降低子宫动脉压力,有利于术中对产妇创面进行有效止血,为产科医生选择下一步的治疗方案有效地争取了时间。(2)腹主动脉球囊置入和阻断术腹主动脉球囊置入和阻断术,在孕妇剖宫产前,在DSA监视下,由放射科介入医生预防性地将腹主动脉放置球囊导管,当剖宫产术中出血时,通过球囊的扩张和收缩来阻断腹主动脉血流,减慢出血速度,为实施抢救患者生命赢得机会;减少出血,保证术中视野清晰,为保留患者脏器甚至生命提供保障。(3)植入式静脉输液港植入式静脉输液港(implantablevenousaccessport,IVAP)是由静脉导管与注射座组成的一个密闭静脉系统,可完全植入体内并且能够多次穿刺使用。植入式静脉输液港具有保护外周静脉、感染率低、操作简单方便、维护更方便舒适美观、并发症少及不影响日常活动等特点,现已成为肿瘤患者化疗时有效、可靠的静脉通路之一。2.发展方向放射介入治疗重视标准化、规范化建设,实现了手术分级管理与授权,大多数疾病都制定了标准临床路径,入径率与通过率均达90%以上,极大避免了医疗差错的发生。同时,儿童介入治疗具有创伤小、疗效好、并发症少、患者恢复快、住院时间短等优点,正越来越受到广大患者的青睐。同时我科拥有一批技术精湛、学术水平高的妇儿介入专家及先进设备和技术;以疾病为中心的治疗模式,以实现对相关疾病的最小化治疗、最优化疗效的理念;并定期与国内外相关领域专家交流,为促进西部妇儿介入诊疗等方面的进步和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我科将进一步与临床科室深入合作开展输卵管积水栓塞及输卵管梗阻再通术,肝母细胞瘤的介入治疗、K-M综合症的介入治疗、儿童肾动脉狭窄性高血压球囊扩张及支架治疗,儿童肺动静脉瘘的栓塞治疗,儿童咯血支气管动脉栓塞治疗,儿童布-加综合征介入治疗,输液港植入与维护,儿童血管透析相关疑难并发症处理及消化道大出血的栓塞治疗等。3.介入团队副高1人,博士2人,中级职称2人,住院医师2人,护理3人,介入技师2人。四、心血管影像学1.专业特色及学科发展方向我院心血管影像专业组致力于儿童心血管CT和MRI的影像诊断,参与儿童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各类型心肌病等危重、疑难病例的日常诊断及多学科讨论工作,主要涉及儿童心血管CTA和心脏磁共振(CMR)。儿童心血管CTA是各类型先天性心脏病诊断和术前术后评估的重要手段,我院每年完成心脏大血管CTA400多例,在大动脉转位、完全型肺静脉异位引流等复杂型先天性心脏病的诊断上具有丰富经验。CMR是磁共振检查技术中的皇冠,是国际上无创心脏功能评价金标准和心肌病评估的首选检查方式,而儿童和胎儿心脏磁共振检查技术更是皇冠上的明珠。我院大力开展儿童、胎儿心脏MRI的临床应用,儿童CMR完成量超1000例/年,在扩张型心肌病、肥厚性心肌病、高原性心肌病、遗传代谢性心肌病等儿童少见及罕见心肌病的诊断上具有丰富经验。从检查前准备到图像后处理到影像诊断再到疾病随访,形成了一套专业的标准化流程,为每一位患者提供最优质的医疗服务。我院心血管影像发展方向包括临床和基础研究两方面:(1)临床影像方面,应用多模态CMR评价各型心脏疾病的心功能、心肌组织特征、血流动力学、心脏结构;(2)基础研究方面:致力于心血管疾病及妇产儿童疾病的分子影像及其临床转化研究,包括分子及代谢成像新方法探索、新型纳米分子探针构建及MRI成像新序列开发、影像基因组学等。团队建设的分子影像实验室目前与哈佛大学、中科院、西北大学和四川大学国家生物材料工程技术中心的专家团队展开全面合作,目标为建设成一个转化成果、培养人才、服务临床的开放型研究平台。2.近年来标志性成果团队研究成果荣获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华夏医学科技奖二等奖、欧洲心脏病协会基础研究奖、四川省科技进步一等奖及四川省医学科技奖一等奖。心血管相关研究获得8项国自然科学基金,各项科研经费超1000万;近3年发表第一/通讯作者发表SCI论文超过40篇,心血管影像代表性论文发表在心血管全球顶尖期刊EurHeartJ(IF:29.98)和JAmCollCardiol(IF:24.09)上;推动国内外临床技术进步,参编国内心血管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