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

三级甲等

介绍: 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建立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于1999年10月,创建了贵州省地市级第一家集中收治各种危重症病人的综合性ICU,当时设置床位数4张,占地面积不足200平方米,但选入了一批在各科医疗技术能力较强医务人员定编在重症医学科,并由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业务副院长曹建林教授亲自指导工作。至此遵...   展开>>

介绍: 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的建立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于1999年10月,创建了贵州省地市级第一家集中收治各种危重症病人的综合性ICU,当时设置床位数4张,占地面积不足200平方米,但选入了一批在各科医疗技术能力较强医务人员定编在重症医学科,并由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具有丰富临床经验的业务副院长曹建林教授亲自指导工作。至此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症医学科承担医院内各科危重病人的抢救任务。自成立后通过不断的努力,其专业化的救治,以及所引进的新技术、新业务、新方法和新观念大大改善了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危重病人的救治成功率,特别对大型手术、高危患者手术术后监护,多发伤、复合伤、多器官功能障碍或衰竭患者的监护抢救与综合救治等,提高抢救成功率,降低死亡率发挥了至关重要作用, 20多年来重症医学科已成长为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重点学科之一。2010年12月通过卫生部评审,被评为国家级重点扶持专科,2014年顺利通过国家重点扶持专科建设终期评审,2016年通过了医院重点学科建设第二期考核验收。一、ICU的病房建设新建重症医学科位于第二住院大楼四楼,建筑面积1500m2,2017年4月启用,病区与手术室同处于同一楼层,相距约20m,与输血科相隔一个楼层,行程约100m,与影像科相隔3楼层,行程200m,极大方便了危重症患者抢救治疗;设置床位29张,其中大厅设置床位9张;有4个隔离间,其中三间设置床位4张,一间设置床位3张;单间病床3个;负压隔离病房2间,各设置病床1张。每床使用面积 15-18m2,符合现代化ICU病房要求;具备良好的通风、采光条件,有室内空气净化系统,能独立控制室内的温度和湿度;有独立的工作人员与患者通道,严格的消毒隔离措施和完善的防火监控系统;有完善的通讯系统、网络信息系统。能及时传递检验、影像等医技检查信息。基本辅助用房:主任办公室,医师办公室,工作人员休息室,治疗室,配药室,更衣室,清洁室,污物处理室,有感应式洗手设施和手部消毒装置。二、人员编制全科现有医护人员72人(医师21人,护士51人),科主任1人(主任医师),科副主任1人(副主任医师),护士长2人,医疗组长4人。医师:主任医师3人、副主任医师4人、主治医师5人、住院医师7人,博士2人,硕士9人,护理:副主任护师1人,主管护师6人、护师32人、护士12人。主要人员概况:温建立,男,科主任,重症医学党支部书记,主任医师,重庆医科大学呼吸博士,硕士生导师,1992年毕业于贵阳医学院,现任贵州省重症医学会委员,贵州省中西医结合重症医学会常委,贵州省重症医学质控委员会委员,重庆市中西医结合战创伤协会常委,遵义市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副主任委员,遵义市重症医学质控中心常务副主任等,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2项,主持省级及市级科研各1项,发表多篇核心期刊。谢鹏,男,重症医学科副主任,博士,副教授(副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美国斯坦福大学公派高级访问学者,“全国白求恩式的好医生”及“全国重症青年科学家”获得者,贵州省首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中国研究型医院危重医学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贵州省中西医结合重症专业委员会常委,贵州省重症青年委员。目前主持3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遵义市优秀青年科技项目1项。近五年来共发表SCI论文25篇,担任国际Frontiers in Neurology,Journal of Cardiovascular Translational Research (JCTR)、Biotechnology and Applied Biochemistry杂志等的审稿人。马兴龙,男,重症医学科教研室副主任,硕士研究生,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重庆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灾害医学专业委员会常务委员贵州省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委员会委员,贵州省中西医结合学会重症专业委员会委员,遵义市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主持省级课题1项,市级课题2项,参与多项省、市级科研,发表北图核心期刊、省级医学论文20余篇。曾广会,女,重症医学体系护士长兼科护士长 副主任护师 1991年毕业,本科学历,曾到北京阜外医院ICU进修学习半年。王国贤,男,副护士长,主管护师 2009-07毕业于武汉大学护理学院 本科学历,2011年01月取得重症医学科专科护士资格。2015年到广州学习取得国际造口治疗师资格。三、主要设备:科内拥有多导双有创监护仪21台,有创呼吸机18台,便携式呼吸机2台,无创呼吸机2台,血液净化机5台,有创血流动力学监测(PICCO)2台,无创血流动力学监测(Uscom)1台,纤维支气管镜2套,床旁血气分析仪2台,除颤仪2台,升/降温仪2台,空气压力循环治疗仪2台,心电图机1台,移动式X线摄片机1台,移动式B超机1台,心肺复苏仪1台,脑电监测仪1台,单、多通道微量注射泵,输液泵,肠内营养泵等设备。四、建立健全了ICU岗位职责和相关技术规范、操作规程,并严格遵守执行,保证医疗服务质量:1、建立了管理制度:ICU的病房管理制度,病情沟通(TEA)规范,ICU收治患者范围、转入和转出标准与流程,入ICU患者疾病严重程度评估,危重病人进行高风险诊疗操作的资格许可授权制度,为病人提供非医疗技术方面服务制度,ICU 院内感染控制规范,隔离技术及预防呼吸机相关肺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行感染,留置导尿管相关性泌尿系感染制度及措施,ICU 急救设备及物品管理制度,储备药品管理或使用的规范和流程,一次性耗材管理或使用的规范和流程,医院感染的消毒隔离制度及消毒剂管理规,、医疗废物管理规定,防范意外伤害事件的措施,处置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医疗安全(不良)事件无责上报制度,医疗质量与安全管理制度等。2、建立了各项工作制度:病历书写基本规范与管理制度,疑难病例讨论制度,死亡病例讨论制度,三级医师负责制度,危重病人抢救制度,查对制度,医患沟通制度,多学科联合查房和病例讨论制度。3、建立了各项工作流程:ICU收治范围及标准,转入、转出标准及流程,手术病人转入ICU后的交接制度,ICU患者入住接待流程,对进入ICU病人的初始评价制度,ICU患者检查和治疗转运制度,ICU患者转出制度、转出流程,危重患者的院内转运规范,危重患者的院间转运规范等。重症医学科由重症医学科医生负责管理病人,其他专科医生能及时会诊。对入住病人逐一进行了疾病严重程度评估并记录。医师护士具备重症医学科建设与管理指南(2020版)要求的技术操作能力。五、重症医学科专业水平重症医学科医护人员经过严格的专业理论和技术培训、规范化的相关学科轮转培训。具备重症医学相关理论知识,掌握重要脏器和系统的相关生理、病理及病理生理知识、重症医学科相关的临床药理学知识和伦理学概念,80%的医师取得重症医学专科医师资质,65%的护士取得重症医学专科护士资质。胜任对重症患者进行各项监测与抢救治疗。如:心脏骤停,各类休克,急性呼吸功能衰竭,急性心功能衰竭,严重心律失常,急性肾功能不全,中枢神经系统功能障碍,严重肝功能障碍、胃肠功能障碍与消化道大出血,急性凝血功能障碍,严重内分泌与代谢紊乱、水电解质与酸碱平衡紊乱,肠内与肠外营养支持,镇静与镇痛,严重感染,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症,免疫功能紊乱。能独立完成心肺复苏术、颅内压检测技术、人工气道建立与管理、机械通气技术、深静脉及动脉置管技术、血流动力学监测技术、脑电监测技术、持续血液净化、纤维支气管镜及重症床旁B超监测、体外膜肺(EOCM)的建立与管理等技术。具有有创动脉血压、中心静脉压监测技术,胸、腹、骨、腰、心包穿刺技术,电复律与心脏除颤术,临时心脏起搏技术及疾病危重程度评估方法。重症医学科为零陪护制度,为了避免交叉感染,设专门的医护人员24小时床旁监护,承担全部的基础护理及生活护理工作,以病人为中心,服务热情、周到,对患者一视同仁,诚实守信,严格执行医保政策,杜绝不合理收费,及时向家属通报病情及住院费用,同时采取多种沟通方式满足患者身心需求,从而保证了护理质量。六、重症医学科的收治范围:1、急性、可逆、已经危机生命的 器官功能不全,经过ICU的 严密监护和加强治疗短期内可能得到康复的患者;2、存在各种高危因素,具有潜在生命危险,经过ICU的严密监护和随时有效治疗可能减少死亡风险的患者;3、在慢性器官功能不全的基础上,出现急性加重且危及生命,经过ICU的严密监护和治疗可能恢复到原来状态的患者。七、学科建设和人才队伍高标准化经历了20多年的学科建设,重症医学科已拥有一支素质优良、技术精湛、实力强劲、经验丰富、相互配合默契的医护团队。建科以来重视学科建设与人才梯队建设。科主任任贵州省重症医学会委员、贵州省中西医结合重症医学会常委。科副主任是“全国白求恩式的好医生”及“全国重症青年科学家”获得者,贵州省首批高层次创新型人才,中国研究型医院危重医学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贵州省中西医结合重症专业委员会常委,贵州省重症青年委员。科室建设始终保持良好的团结协作和精神面貌,勇于开拓创新,团结协作,和谐发展。学科发展的同时注重科研人才的培养和发展,选派医师、护士分别到曾到北京阜外医院,天津第三人民医院,上海仁济医院,上海新华医院,北京解放军总院301医院,北京协和医院,重庆西南医院,北京宣武医院,北京积水潭医院,北京朝阳医院,南京中大医院,浙江省人民医院,北京安贞医院及四川华西医院等上级医院进修学习;医师、护士通过全国统一重症医学专科资质培训,获得重症医学专科医师资质证书14人。获重症医学专科护士资质证书28人。成立重症医学科以来医护人员共撰写论文100余篇,并在省级或省级以上刊物发表。 2010年重症医学科荣获国家级重点扶持专科,2013年顺利通过了国家级重点扶持专科终期评审。一直以来重症医学科均是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危重病人救治水平培训基地。为遵义市第一人民医院危重病急救医学的发展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同时也是遵义地区乃至全省重症医学专业人才培训基地,先后接受全省进修医护人员80人次;每年接受本院轮转医师30余人次。承担急救医学教学课程,参与全省危重病继续医学教育工作。科研方面:温建立等《PCO2、SCVO2、血Lac与PICCO监测队感染性休克治疗意义的研究》获市级重点科研项目,《PICCO监测心输出量与脑利肽相关性研究》获市级科研项目,《气道上皮细胞皮层肌动结合肽Cortactin促气道黏液高分泌的分子链接》获省级科研项目。谢鹏主持及参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3项:《膜联三肽抑制小胶质细胞激活抗SAE的脑保护作用及机制研究》、《利用静态功能磁共振技术探索MTrPs所致疼痛的脑功能活动及调控机制》、《利用肌内神经分布定位BTX-A治疗脑瘫患者肢体肌痉挛的研究》,以第一、通讯作者及主要参与者发表SCI论文24篇。主办或承办省级学术会议10次。荣誉称号:2002度先进科室、2006.纪念5.12国际护士节普通话护理业务查房比赛二等奖、2007度应对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先进科室、2008度 先进科室、2009度发展奖、2009度绩效奖、2009度医学知识及医院文化建设竞赛二等奖、2009度三无党支部二等奖、2009医学知识及医院文化建设知识竞赛二等奖、2009年度院党委创建“三无支部”活动中被评为“三无支部”、2010年度先进科室、2011年获万名医生下乡先进科室、2012.2.最佳带教科室、2013.2.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先进科室、2013.2.2012年“医疗卫生职业精神”主题征文大赛组织奖、2014.1.2013年度先进科室、2014.6.首届医师节医师技能竞赛二等奖、2015.2 2014年度科室贡献奖、2015.2 万名医师支援农村卫生工程和医联体先进科室、2015.2 2014年度新技术、新业务、新项目三等奖、2016.2 2015年度新技术、新业务三等奖、2016.2 2016年度宣传思想工作先进集体、2016.3 2016年度护理综合教研组急救技能比赛二等奖、2017.1 2016年度优秀带教科室、2017.1 2016年度先进科室、2017.1 2016年度发展奖、2017.1 2016年度合理用药先进科室  收起>>

专家列表

    暂无专家信息!
      • 主任医师
      • 副主任医师
      • 主治医师
        科室 时段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星期日
      暂无出诊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