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绍: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眼科:初创时期雄踞“世界屋脊”的青海省是个神秘而诱人的地方,她仿佛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石,粗拙中透出珠光宝气,平静中显出神奇风采。青海地处高原,人口稀少,经济医疗事业落后,眼科更是一张白纸。解放初期青海只有一名眼科医生,解放后眼科从无到有逐步发展。50年代,大批满怀热情、支援西部的青年医学生奔赴青海各地,为青海眼科的发展贡献了青春,至...
展开>>
介绍: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眼科:初创时期雄踞“世界屋脊”的青海省是个神秘而诱人的地方,她仿佛是一块未经雕琢的玉石,粗拙中透出珠光宝气,平静中显出神奇风采。青海地处高原,人口稀少,经济医疗事业落后,眼科更是一张白纸。解放初期青海只有一名眼科医生,解放后眼科从无到有逐步发展。50年代,大批满怀热情、支援西部的青年医学生奔赴青海各地,为青海眼科的发展贡献了青春,至今有些专家仍奋战在青海高原。1959年青海医学院建成并设置了眼科教研室。1960年吕殿元等人组建了眼科,当时眼科与口腔科、耳鼻喉科为一个医疗单元,床位30张,组成人员有吕殿元、薄时元、陈玉华、贺昌玉、倪艳娥、周树德,在医务人员少,医疗条件简陋的环境下,开设了门诊和病房,开展了大量医疗和教学工作,为附院眼科事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们的足迹遍布了玉树、黄南等地,为当地人民行倒睫手术、沙眼手术及泪囊手术,为藏区人民解决了疾苦。70年代,眼科队伍不断壮大,先后有梁卿亮、李晶晶、陈玛俐、李少华、温暖荣、马玉芳、姚虹等同志投身到眼科工作中,为医院眼科学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在完成医学院理论教学,见习、实习的同时,还培养完成了藏族、土族、撒拉族、回族等少数民族进修医生的教学任务。发展时期80年代初期,在吕殿元主任的领导下,眼科成为一个独立的医疗单元,床位增加到22张,先后有王宁利、王青、刘素青、沈蓉、申济奎、李晓晴、李回力、张宇弘等分配到眼科工作,为科室的发展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吕殿元主任主持完成了以下工作:1984年在全省最早开展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在省内最早开展红宝石激光虹膜周边切除术、人造瞳孔术、省内最早开展眼底照像。吕殿元主任完成的科研项目《高原白内障发病率调查》获省卫生厅科研成果二等奖;《晶状体前囊开窗术》等获卫生厅二等奖。1984年眼科获全省第一个硕士学位授权点,成为眼科唯一的研究生培养点。1988陈玉华任眼科主任,她带领眼科深入农村、牧区。为广大农牧民行白内障复明手术,得到当地政府的好评。主持完成的《泪囊硅管植入术》获卫生厅二等奖;高原老年黄斑变性》《高原新生儿眼底出血的调查》获省卫生厅一等奖;《临床医学教学方法探索-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眼科多维教学体会》获优秀教学成果省级一等奖;学院级特等奖。1994年至今,科室负责人为王青,毕业于白求恩医科大学(吉林大学医学院)医学专业,获学士学位,现任主任医师、教授、硕导、院内首席专家。任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委员,眼科医师分会常委,青海眼科学会主委。2000年研修于香港中文大学眼科医院、威尔斯亲王医院,完成省内首例光学角膜移植手术、羟基磷灰石眼座植入眼窝成形术等。王青教授还荣获了青海省高校小岛奖励基金、全省“十大杰出青年”、青海省红十字会先进个人、全国中华眼科学会优秀工作者奖等荣誉称号。2006年,罗一青任眼科副主任。毕业于青海大学医学院,2001年青海大学医学院研究生班毕业。现任副主任医师,副教授,中华医学会眼科分会青年委员,青海医学会眼科分会秘书。2006年在汕头国际眼科中心进修。在中青年教学竞赛中多次获奖。目前眼科团队组成:陈玉华、王青、罗一青、张宇弘、马锡玲、云亚歌、余萍、史强、李娜、周星利、张捷、春花、马金兰。在王青、罗一青主任带领下,成为团结、和谐、求实、进取的集体。领导、主持完成了中国工程院项目《中国感染性角膜病社会危害和干预策略研究》、省科技厅《CD44对小梁细胞的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及其与原发开角型青光眼的相关研究》等多项课题,获国内领先,国内先进等鉴定成果;其中《光学角膜移植》“获青海省医药卫生科技三等奖,撰写的《巩膜腔内自体巩膜片包裹HA植入术》、《外伤性内眦赘皮畸形的矫治》、《信任危机——未来医患关系的挑战》、《高原地区TNT白内障的调查分析》等论文发表于核心、省级期刊。其中,《羟基磷灰石眼座植入眼窝成形术的临床研究》被评为“自然科学优秀论文”,“全国医药学术论文优秀奖”等。主持完成的《后房悬吊人工晶体植入术的临床应用》、《高原视网膜脱离的玻切手术》等三新项目,达国内、省内先进水平。积极参加全省防盲工作,所率领的医疗队足迹遍布青海各地,完成白内障复明手术4000余例,得到患者及当地政府高度好评,获国务院、中残联、全国民政部颁发的“全国防盲治盲先进集体”奖。鉴于眼科在防盲工作的突出贡献和医疗的综合实力,卫生部在医院成立了“健康快车百盛眼科显微手术培训中心”,以利于更好发展青海眼科事业。青大附院眼科为省内唯一的教学医院、硕士研究生培养点和“健康快车百盛眼科显微手术培训中心”,是集医疗、教学、科研、急救、防盲、保健等多种功能为一体的眼科治疗中心。荣获青海省特色重点专科。专业齐全,技术力量强,已形成了独自的医教研特色。在省内成功开展了首例角膜移植术。在诊治视网膜脱离手术、抗青光眼手术、羟基磷灰石眼座植入眼窝成形术、眼部整形、修复以及眼表疾病、色素膜病、视光学等疾病的诊治技术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科室也配备了先进的仪器:超声乳化仪、玻璃体切割系统、显微镜、光学相干断层扫描(OCT)、眼底照相仪、眼前节照相仪、视网膜造影及脉络膜造影、角膜内皮计数机、视野仪,视觉电生理仪、眼前、后节激光。同时积极参加全国防盲治盲工作,仅光明行动就完成白内障复明手术6000余例。这个项目得到了香港友人方黄吉文、文陈碧霞、徐英美、邱李雪霞女士的无私赞助。另外,积极加强与国内外同行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协作的单位有香港中文大学眼科医院、威尔斯亲王医院、北京同仁医院、解放军301总医院、汕头国际眼科中心、温州眼视光学院,并有着密切的学术交流与技术合作,聘请香港中文大学林顺潮教授为显微手术培训中心主任,聘请首都医科大学王宁利教授为青海医学院副院长,眼科教研室教授。科研教学工作眼科承担的《a-干扰素治疗新生血管性青光眼》、《急进高海拔地区人群视网膜及血管观测研究》、《原发青光眼流行病学调查》、《紫外线辐射对晶体泛素-蛋白酶途径影响的实验研究》等课题获省科技厅、医院学、青年教师科研基金等资助。近三年,承担和完成了中国工程院《中国感染性角膜病社会危害和干预策略研究》、青海省科技厅《CD44对小梁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及其与原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相关研究》、《沙眼病的流行病学调查》、《OCT在黄斑疾病诊断中的应用》、《动物眼操作在眼科显微手术中的应用》、《血液透析前后患者眼压观测及研究》等课题,获得省级、厅级、自然科学优秀论文等奖励。多项科研及三新项目达国内领先、国内先进、省内先进水平。自1959年医学院建院以来,眼科教研室承担临床医学、麻醉、预防、妇幼、中医、中西医、藏医、护理等专业的理论教学及见习、实习任务。每年带教190余课时。教学内容包括眼解剖生理、眼睑病、泪器病、结膜病、角膜病、白内障、青光眼、葡萄膜病、眼底病、眼与全身病、眼外伤、视光学、斜视、弱视及国内外眼科的新技术和新进展。反映现代眼科水平,重点解决眼科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临床见习及实习,改变以教师为主体的传统教学模式,通过建设网络教学课件,使学生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并能够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取最大的知识量。在本科及研究生教学中增加了动物眼显微手术操作培训,完成了《动物眼操作在眼科显微手术中的应用》这一课题,达国内先进水平。《临床教学方法探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多维教学体会》获优秀教学成果省级一等奖、医学院特等奖,并从教学中总结出一套多维教学理论模式。眼科教研室多名教师在青海医学院教学院观摩比赛中获一、二等奖及优秀奖。学科特色与发展青海大学拥有低氧生理、分子生物、细胞工程等先进实验室及可可西里野外高原医学研究站,万元以上科研、教学及医疗设备1800多台件。高原疾病常发生在海拔3000m以上,青海地处高原,高原大气压及氧分压低,易致人群缺氧;长期慢性的紫外线辐射是引发年龄相关性眼病的危险因素。而世居高原者和由平原急速进入高原者对缺氧的适应方式有很大差别。近年来关于此项研究受到国、内外学者的重视。我科致力于高原眼病的观测、诊断及治疗。主要研究方向为高原人群的视网膜及血管观测;糖尿病、高血压病所致缺血、缺氧性视网膜病变;高原紫外线角结膜炎;翼状胬肉;高原视野变化;结膜微循环改变;光敏度、视敏度与色觉异常;高原性白内障等高原眼病的研究。防盲治盲工作青海多为高原藏区,经济落后、交通不便,建科以来,每年多批次医疗队下乡巡回,建立“帐篷医院”,解除农牧民眼疾病痛。1998年积极参加全国“光明行动”等防盲工作,医疗队足迹遍布青海各地,完成白内障复明手术4000余例,得到患者及当地政府高度好评,2003年获国务院、中残联、全国民政部颁发的“全国防盲治盲先进集体”。鉴于我科在防盲的突出贡献及医疗优势,健康快车在我院成立了“健康快车百盛眼科显微手术培训中心”(全国第四),以利于更好发展青海眼科事业。该中心为广大的基层眼科医生和青年医生提供动物眼的手术培训条件,目前已完成白内障超声乳化、显微手术培训班三期,培训学员近百人。近三年,开展“明眸工程”、“百万复明工程”、“玉树震后灾民白内障复明项目”,造福于高原人民,使广大白内障患者重见光明。前辈赋予我们不能停歇的责任,我们将医者仁心,厚德载物,大美青海,大爱无疆,青海眼科奋斗崛起。 收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