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

三级甲等

介绍: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正式成立于1949年,是国内最早的病理科之一。自顾绥岳教授创立病理科以来,60余年间,在老一辈病理学家创新、严谨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召下,一代又一代肿瘤病理人认真敬业,使病理科发展成为国内最著名的临床病理诊断中心之一,集国家重点学科、卫生部重点学科、上海市医学重点学科于一身,同时也是上海市临床病理质量控制中心挂靠单位。科室...   展开>>

介绍: 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病理科,正式成立于1949年,是国内最早的病理科之一。自顾绥岳教授创立病理科以来,60余年间,在老一辈病理学家创新、严谨和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召下,一代又一代肿瘤病理人认真敬业,使病理科发展成为国内最著名的临床病理诊断中心之一,集国家重点学科、卫生部重点学科、上海市医学重点学科于一身,同时也是上海市临床病理质量控制中心挂靠单位。科室构架科室拥有布局合理,流程规范、管理现代化的空间4000平方米。截止2012年9月,在岗人员154人,在编人员76人(医生36人,技术员40人),返聘人员10人,研究生29人,进修医生22人,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基地学员17人。在职医生中,具有正高级职称者7人,副高级职称者12人,中级以上医生中,90%以上有国外进修经历。科室由组织病理、细胞病理、免疫病理、分子病理(兼组织库管理)、超微病理组成,形成了病理形态?-免疫组化-分子病理相结合的综合诊断模式。组织病理病理科成立了淋巴瘤、乳腺、胃肠道、胸部、软组织和骨肿瘤、泌尿、细胞病理、免疫病理、分子病理共9个专科病理组。近年来医院开展了肿瘤的多学科综合治疗,各专科负责人每周参与相关学科的多学科综合讨论,并积极参与院内临床病理讨论会。病理与临床的沟通更加畅通,病理诊断也更贴近临床需求。病理会诊是肿瘤医院的特色项目,会诊每年接待来自全国各地的会诊病例超过2万例,2011年会诊量达24256例,其中疑难病例占一半以上,是全国会诊工作量最突出的科室之一。2012年通过了上海市临床检验中心“基因扩增技术(PCR)”的审核。是全国第一家申请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认可的病理实验室,目前已完成现场评审工作。技术工作是病理诊断的基础。科室技术人员敬业爱岗,认真负责,老一辈技师精湛的技艺是淋巴瘤诊断等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保证。技术室的建设是搬入新址后的重点项目:先进的一体化取材设备、标本储藏柜最大限度地减少了有害气体的吸收;制片室拥有先进的包埋机、自动染色机、自动封片机等。不仅工作环境得到极大改善,也减轻了技术人员的体力劳动。细胞病理细胞病理诊断工作最早开展于1956年,由于操作简便,诊断迅速准确而广受临床欢迎。1971年底开展细针穿刺细胞学诊断工作。1975年10月由上海人民出版社正式出版细胞病理学专著《实用肿瘤细胞学》。1989年在国内首先开展免疫细胞化学项目。细胞学诊断项目覆盖脱落细胞学及穿刺细胞学各个领域,尤以细针穿刺细胞学为其特色,穿刺病例数量逐年上升。细胞室还举办了多期“临床细胞学学习班”,为全国培养了许多细胞学诊断人员。免疫病理免疫组织化学主要用于疑难病理会诊、常规病理诊断、临床预后指标的检测及科研工作的开展。科内目前拥有全自动免疫组化仪器两台,常用抗体多达100余种,为国内应用抗体最多的病理科之一。科室曾经举办“免疫组化诊断专题讲习班”、“免疫组化及分子病理新进展学习班”多次,为免疫组化技术在国内的普及、推广及提高作出了较为突出的贡献。分子病理分子病理室成立于1995年,现有人员8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者2人。由分子病理诊断室和分子病理研究室两个部分组成,总面积约500m2,拥有标准化临床PCR室、避光观察室、细胞培养室和ABI 测序仪、PCR仪(3台)、原位杂交仪(3台)、荧光定量PCR仪、荧光显微镜观察储存系统(2套)、凝胶摄像系统、激光显微捕获系统、Millipore超纯水系统等先进的仪器和设备,已建立成熟和完整的实验条件,可开展原位杂交、FISH、PCR、DNA 测序、免疫组化、细胞培养及Southern Blot、Northern Blot、Western Blot等技术,不但为临床病理诊断服务,同时也是病理研究的重要平台。组织库占有空间约500平方米,以建立规范化、系统化的肿瘤资源库为目标,包括样本处理、储存、信息登录以及样本相关的技术室。拥有-20oC、-80oC低温冰箱、液氮罐、低温离心机、水浴锅、冰冻和石蜡切片机、组织芯片仪、条码机和电脑系统,并有专门软件进行样本基本信息、储存信息和使用信息的管理。现有专职人员4人,已建立了规范化的样本收集和处理流程、样本入库登记及肿瘤资源共享机制及使用等各项规章制度。以多种形式保存组织和外周血样本。电镜室病理科电镜室于2008年10月开展工作,拥有PHILIPS MORGAGNI 268D型投射电镜一台及Leica超薄切片机、制刀机、修块机等电镜制片设备。目前设有专职医生和技术人员各一名。检测标本主要涉及乳腺、肺、卵巢、软组织、涎腺、胃肠道、肾脏、甲状腺等肿瘤的电镜诊断,在肿瘤的诊断及鉴别诊断中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同时为肿瘤的深入研究提供了更为丰富的资料。医学教育1959年夏天,作为最早的研究生培养基地,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肿瘤医院开始招收肿瘤病理学研究生。到目前为止,科室共培养研究生94位,目前博士生导师4名,硕士生导师6人,在读研究生17位,其中硕士生7位,博士生9位,博士后1位。本科生教育主编《临床肿瘤学概论》教材。每年承担约两百多名本科生的教学任务,教授“绪论”、“肿瘤病理学”和“肿瘤生物学行为”等内容。进修生培养作为全国临床病理中心之一,自1957年开始受卫生部委托每年举办肿瘤病理进修班,是卫生部病理医师培训基地,至今已达65期,为全国各地培养病理医师650余名,举办细胞学进修班75期,培训细胞学医务人员600余人。国家继续医学教育项目多次举办“恶性淋巴瘤病理新分类及诊断专题讲习班”、“软组织和骨肿瘤病理诊断讲习班”、“免疫组化及分子病理新进展学习班”、“复旦-MDACC诊断病理新进展研讨会”等多项国家级继续医学教育,为病理水平的整体提高做出了突出贡献。科研成果在科室人员的共同努力下,科室在科研领域内硕果累累,到目前为止共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2项;卫生部、教育部及上海市科委等研究课题30余项;科研成果多次获得国家、上海市奖励;主编书籍近20册;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500多篇,其中SCI论文30余篇;同时承担了大量国内外杂志的编审工作。承担重点学科上海市医学领先专业(肿瘤病理)1995年—1997年(第一周期);1998年~2000年(第二周期)。上海市医学重点学科(临床病理)2005年—2007年。教育部国家重点学科(病理与病理生理学)2007年—2011年卫生部部属医院临床重点学科(肿瘤病理)2008年—2010年学术交流科室与美国M. D. Anderson癌症中心(MDACC)、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健康中心、美国纽约Ackerman皮肤病理学院、日本产业医科大学、法国里昂Berard中心等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使科室医生有较多机会出国访问或深造。医生队伍中,80%以上有国外进修经历。1997年开始,科室先后有三名青年医生访问日本产业医科大学,在Hiroshi Hashimoto教授等的指导下开展软组织肿瘤分子遗传学研究并获得博士学位,学成归来后很快成为科室业务骨干。自2005年开始每两年召开一次的“上海-MDACC病理新进展研讨会”吸引着来自全国各地的大量病理工作者参与,会议筹办方之一MDACC是美国著名的癌症中心,病理系拥有世界先进的理念和设备。1993年开始,在上海-大阪两地病理学者共同的执着和努力下,“上海-大阪-墨尔本诊断病理研讨会”每年定期举行,迄今共举办了15届研讨会。会议交流的病例收录在《Archives of Histopathologic Differential Diagnosis》中,至今已15期。科室与上海及国内病理学界积极开展学术交流,成功举办了第四届全国诊断病理和内分泌肿瘤病理及SARS病理学术研讨会(2003年,上海);承办了多届华东地区淋巴瘤读片会;承办并协办上海市病理年会,组织参与上海市临床病理读片会、软组织与骨肿瘤病理读片会等多种形式的读片交流活动。2002年顾绥岳教授的诞辰90周年纪念与上海市病理学学术年会同时举行,上海市新老病理学工作者齐聚一堂,寄语未来,共话和谐,是病理界一次难得的盛会。科室文化王懿龄教授是病理界中一位德高望重、受人敬重的前辈,1999年,为弘扬王懿龄教授敬业、奉献精神,隆重举行了纪念王懿龄教授从医50周年的庆典活动。2005年,医院党委发出了向优秀党员王懿龄教授学习的通知,全科员工纷纷以身边的先进人物为学习榜样,年轻医生们在科内老教授的敬业精神感召下,钻研业务、奋发上进,晚上或周末在办公室里经常能看见他们的身影,在业务工作中已逐渐发挥了主力作用。病理科响应中组部号召,前后共派出六名医生,全力以赴,支持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病理科建设。全科员工团结一致,互帮互爱,积极参加医院组织的每一次义诊、捐款等公益活动。“5.12”汶川大地震后不久,全科积极捐款。获悉四川省北川县医院病理科医生张勇及妻子双双在地震中遇难,全科员工再次积极为病理同仁的遗孤捐款,共计16800元。科室领导还经常组织全科职工外出旅游、聚餐等,增进了科室工作人员的相互了解与友谊,营造了病理科团结向上、融洽和谐的良好氛围。  收起>>

专家列表

      • 主任医师
      • 副主任医师
      • 主治医师
        科室 时段 星期一 星期二 星期三 星期四 星期五 星期六 星期日
      暂无出诊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