哮喘的治疗(包括食疗)

2个月

       2006-02-13 22:02      浏览8398次
    病情描述:
    BR>7个多月咳嗽,西医诊断伪支喘,对牛奶和鸡蛋白过敏目前一般情况:刚开始吸吉舒(布地奈得气雾剂),以往的诊断和治疗经过及效果:西医吃过多种消炎药治疗效果不明显其它:有没有更好的治疗方法,小孩每次喘的不太厉害,就是有咳。半月前发过烧39度,间隔两天。我不太想给他吸吉舒。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支气管哮喘是常见病、多发病,病情易反复,更易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研究证明,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饮食控制也有较好的辅助疗效。在饮食方面,应注意下面一些问题: 1、食宜清淡,忌肥腻。有的病人喜欢肥腻之品,一天不吃肉都不行,这种饮食习惯应该改变。 2、饮食宜温热,忌过冷、过热。哮喘病人,尤其是小儿、老年患者,脾胃功能较弱,食生冷和过冷食物后,会引起胃肠蠕动减慢,可导致消化不良、食欲不振,使病人体质下降,对哮喘康复不利。 3、饮食宜少量多餐,不宜过饱。少量多餐可减轻胃肠负担,细嚼慢咽有利于消化吸收。哮喘病人吃得过饱,一则不利于消化吸收,增加胃肠负荷,二则使腹压增高,易诱发哮喘发作。故哮喘病人不应吃得过饱,而应采取少量多餐的进食习惯。 4、饮食忌过甜、过咸。过甜、过咸食物均易生痰,容易诱发哮喘发作。所以,哮喘病人应少吃过甜和过咸食物。咸菜、酱菜、咸笋干、咸肉等制品,应尽量少吃或不吃,因为这些食品含盐量较大。 5、避免吃刺激性食物和产气食物。过多食用这些食物,可能诱发哮喘。所以应尽量不用。产气食物有地瓜、芋头、土豆等。这些食物进入机体后,会产生大量气体,导致腹部胀气,使横膈上抬,胸腔缩小,对肺通气不利,故哮喘病人不宜服用。 除了上面提到的饮食原则以外,可结合自己的病情,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选用下面的食疗方,更有助于哮喘的缓解:‘ 1、杏仁粥: 杏仁10克去皮尖,研细,水煎去渣留汁,加粳米50克,冰糖适量,加水煮粥,每日两次温热食。能宣肺化痰、止咳定喘,为治哮喘之良方 2、蜜饯双仁: 炒甜杏仁250克,水煮一小时,加核桃仁250克,收汁,将干锅时,加蜂蜜500克,搅匀煮沸即可。杏仁苦辛性温,能降肺气,宣肺除痰。本方可补肾益肺、止咳平喘润燥,常食久服,治肺肾两虚型久咳久喘。 3、炖紫皮蒜治哮喘 用紫皮蒜500克,去皮洗净后和200克冰糖同放入一无油、干净的砂锅中,加清水到略高于蒜表面,水煮沸后用微火将蒜炖成粥状,凉后早晚各服一汤匙,坚持服用到病愈。

    韩寒

    主任医师 已帮助 698584
    2006-02-13 18:26
向TA提问

有用(6)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哮喘的食疗 支气管哮喘是我国的常见病,天气冷了,很易发作,一旦患了哮喘,想彻底治愈往往很困难,病情反复发作,最后导致各种并发症的发生。研究证明,在药物治疗的同时,饮食控制也有较好的辅助疗效。在饮食方面,首先应注意下面一些问题。 1.饮食宜清淡,忌肥腻有的病人喜欢饮食肥腻,一天不吃肉都不行,这种饮食习惯应该改变。 2.饮食宜温热,忌过冷、过热哮喘病人,尤其是小儿及老年患者,身体虚弱,脾胃功能较弱,食生冷食物后,会引起胃肠蠕动减慢,可导致消化不良、食欲不振,使病人体质下降,对哮喘康复不利。 3.饮食宜少量多餐,细嚼慢咽,不宜过饱哮喘反复发作,由于机体缺氧,使胃肠功能减弱,少量多餐可减轻胃肠负担,细嚼慢咽有利于消化吸收。哮喘病人吃得过饱,一则不利于消化吸收,增加胃肠负荷;二则使腹压增高,易诱发哮喘发作。故哮喘病人不应吃得过饱,而应养成少量多餐的进食习惯。 4.饮食忌过甜、过咸甜食、咸食能生痰热,过甜,过咸食物不仅可能诱发哮喘发作,而且可能是哮喘的病因之一,所以,哮喘病人应少吃甜食和过甜食物,少吃咸食和过咸食物。因为含盐量大,咸菜、酱菜、咸笋干、咸肉等食品,哮喘病人应尽量少吃或不吃。 5.避免吃刺激性食物和产气食物刺激性食物有辣椒、花椒、茴香、芥末、咖喱粉、咖啡、浓茶等,过多食用这些食物,可能诱发哮喘,所以应尽量不用。产气食物有山芋、土豆、韭菜、黄豆等。它们进入机体后,在消化过程中会产生大量气体,在未排出前,使腹部胀气,横膈上抬,胸腔缩小,对肺通气不利,还可诱发哮喘,故哮喘病人不宜多食用。 除注意上面提到的饮食原则以外,结合自己的病情,在医生的指导下,适当选用下面的食疗方,有助于哮喘的缓解。 杏仁粥杏仁10克去皮尖,研细,水煎去渣留汁,加粳米50克,冰糖适量,加水煮粥,每日两次温热食。能宣肺化痰,止咳定喘,为治咳喘之良药。 蒜醋鲤鱼鲤鱼一条,去鳞、鳃、内脏,洗净切块,先以素油煎至焦黄,烹酱油少许,加糖、料酒适量,加水炖烂,收汁后,盛平盘,上撒姜、蒜、韭菜末和醋少许。有补虚下气功效,治体虚久咳、气喘、胸闷不舒。 蜜饯双仁炒甜杏仁250克,水煮1小时,加核桃仁250克,收汁,将干锅时,加蜂蜜500克,搅匀煮沸即可。杏仁苦辛性温,能降肺气,宣肺除痰。本方可补肾益肺、止咳平喘润燥,常食久服,治肺肾两虚型久咳久喘。 银杏蒸鸭杏仁15克,白鸭500克,绍酒50克,鸡精20克,清汤适量,调料适量。白鸭加杏仁、绍酒、鸡精、清汤蒸煮,并加调料适量,蒸熟即可。有止咳定喘,化痰温肺的功效。 紫菀款冬羊肺汤紫菀15克,款冬花15克,羊肺1具,调料适量。将羊肺用清水洗干净,与紫菀,款冬花共煮,将熟加入调料、食肉喝汤,有滋补肺阴、去咳定喘之疗效。 白及冰糖燕窝燕窝10克,白及15克。燕窝与白及同放沙锅内,加水适量,隔水蒸炖至白及烂熟,去渣,加冰糖适量,再炖片刻即可。每日服12次。有滋阴润肺、止咳止血的功效。 山药泥兑甘蔗汁鲜山药120克,甘蔗汁200毫升。将山药去皮蒸熟,捣成泥状,兑入甘蔗汁和匀加热服用。1剂分4次服,每日早、晚各服1次,2日服完。能止咳平喘,用于哮喘的治疗。 炖紫皮蒜紫皮蒜500克,去皮洗净后和200克冰糖同放入一无油、干净的沙锅中,加清水到略高于蒜表面,水煮沸后用微火将蒜炖成粥状,凉后早晚各服一汤匙。

    朱祖安

    主任医师 已帮助 696685
    2006-02-13 18:32
向TA提问

有用(11)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尊敬的患者朋友: 您好!我认为应该可以运用痰瘀相关理论进行辨证施治。以下文章是作者发表在《中国中医药报》上的治疗经验,可供参考。 痰瘀相关理论在小儿支气管炎中的运用: 张士卿教授为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教师之一,中医儿科学博(硕)士研究生导师,甘肃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他从医30余载,学术功底坚实,临床经验丰富。张教授善于辨证论治儿科各种疑难杂证。 中医理论认为,痰饮和瘀血是两种不同的病理产物,同时又是两种不同的致病因素。痰饮和瘀血一旦形成,滞留体内,不但可以单独为患,引起多种疾病,而更多的情况是二者常常相互影响,相兼为患。痰瘀相兼为患的病证,临床表现相当广泛而且复杂严重,甚至离奇古怪。诸多疑难重症,缠绵久病,沉疴痼疾,常常与“痰瘀互结”有关。故可说“百病皆由痰瘀作崇”。叶天士《临证指南医案》就曾将众多疑难、幽深、久耽之疾如痹证、积聚、症瘕、噎膈、痛证等,称之为络病,其中以“痰凝血瘀”者居多,论治亦多从化痰祛瘀通络入手。从临床实践看,对于一些疑难重症,从痰瘀论治,确能大大提高临床疗效。 小儿为什么容易罹肺系疾病?肺系疾病又为什么与“痰瘀互结”相关?张教授认为:小儿的生理特点虽然有“生机蓬勃,发育迅速”的一面,但同时也有“脏腑娇嫩,形气未充”的一面。尤其是从脏腑功能来理解,其“五脏之中肝有余,脾常不足肾常虚,心热为火同肝论,娇肺遭伤不易愈”(《育婴家秘》)。而痰饮和瘀血都是体内津液不归正化的病理产物,其形成、转化与脏腑功能失调密切相关。 肺本娇脏,小儿之肺则更娇嫩。一旦为外邪所侵,或因其他原因内干于肺,都可直接或间接地导致肺的宣发肃降功能失职。这样,不仅影响水道之正常通调,而引发痰饮、水湿的停聚,同时也易致肺气受阻,不能辅助心脏,推动和调节血液正常运行,从而导致血液瘀滞。痰饮、瘀血滞留作崇,反过来又必然会阻肺、射肺,加重肺的宣降失常,咳喘、逆气之病证便随之而生,甚至反复发作,渐之加重。因此,对于小儿咳、喘的治疗,除用一般宣肺、降肺、利气、化痰之剂而外,适当配以活血化瘀之品,痰瘀同治,疗效方著。 小儿支气管炎属于中医“咳嗽”、“喘证”等范畴,一般认为其发病是因小儿脏腑娇嫩,尤其是肺脏更甚,加之小儿寒暖不知自调,所以极易为风寒或风热所侵。风寒或风热之邪由表入里,阻遏肺气,肺失宣肃,津液不布,聚而为痰,痰气交阻,气道不利,上逆则为咳喘。其中,由于气候变化不一,小儿体质有异,故痰有从寒化者,即成寒痰咳嗽;痰从热化者,即成热痰咳嗽;脾虚湿盛者,则为痰湿咳嗽;若日久不愈,又可致肺脾两虚,或肺肾不足。临床治疗总以散寒宣肺或清热肃肺、化痰止咳为主,兼有喘息者,佐以降气平喘,兼有正气不足时,还应考虑挟正固本方能与病机合拍。 但须注意的是,中医认为,“痰随气升降”,气又为血之帅,痰气交阻,势必影响血行不畅。血行障碍,反过来又更加重肺脏主气司呼吸以及通调水道、主持治节等功能活动的正常进行。因此,治疗此类疾病时,除按常规治法立方遣药处,如能配伍活血化瘀之品,痰瘀同治,则既能使痰浊得化,肺气得利,又能使血运得畅,津液得布,而机体康复之速度,自较单一化痰或单一祛瘀疗效为佳。 在治疗小儿支气管炎时,张教授善用在传统五拗汤的基础上,加用一些活血化瘀和止咳化痰之品,化裁而成的五拗化瘀汤。 五拗化瘀汤组成:炙麻黄、杏仁、桔梗、荆芥、栝楼皮、百部、前胡、桃仁、红花、桑白皮、黄芩、甘草。加减:属风寒者,去黄芩,加苏叶、半夏;属风热者,加生石膏,银花;热痰偏盛者,加浙贝母、鱼腥草;痰湿偏盛者,去栝楼皮、黄芩,加茯苓、陈皮、半夏;兼有脾肺气虚者,去荆芥、黄芩、加党参或太子参、黄芪、五味子;兼有肺肾阴虚者,去荆芥、黄芩,加麦冬、玄参、五味子;大便干结,腑气不通者,加葶苈子、苏子、枳壳、大黄等。水煎2次,药汁混匀,分3~4次服,每日1剂。功效活血化瘀,止咳平喘。主要适用于小儿急性支气管炎。 按:小儿急性支气管炎,以邪实为主,故急则治其标,重在降气平喘,止咳化痰。传统治法以麻杏石甘汤加减为首选,但若疗效不佳时,即可结合患儿具体病情和病机特点,以上方增损化裁,常常能收到满意的效果,我国著名老中医关幼波指出:“在痰涎阻塞肺络的情况下,若单用行气祛痰之品,势必难以推动,活血药可使血活气动,再配以宣肺的药物,可达到气血畅行,肺络宣达,外邪随之而去,痰浊随之而泄,邪去正复,咳喘自愈。”关老斯言,诚乃经验之谈。 痰瘀相关理论在小儿哮喘中的运用: 哮喘病早在《黄帝内经》中即有描述,至金元时期才以“哮喘”作为病名。中医认为,小儿禀赋柔弱,肺、脾、肾三脏常不足,容易发生痰湿内伏,若再为外感风寒,内伤饮食或异味刺激等原因引动宿痰,极易引起痰气交阻,搏击气道,以致喘鼻句,喉间作鸣而发作本病。 本病急性发作期,病位主要在肺,可分寒哮及热哮两类,或亦有属于外寒壅热哮者。哮喘反复发作,易致肺、脾、肾皆虚,而见肺脾气虚及脾肾阳虚等类型;缓解期则主要表现为正气不足,而伏痰内停。故其临床治疗,是遵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的原则,于急性发作期,重在宣肺平喘,化痰止咳,或清热,或祛寒,视病情而定;于缓解期,则以扶正固本为主,或补益脾肺,或补益脾肾,目的在于提高机体免疫功能,以减少哮喘复发。但是须知,痰瘀气壅,搏击气道,肺气愤郁。升降不利是本病的基本病理,故在临床治疗该病时,仍需配合活血化瘀、通络解痉之品。 甘肃中医学院教授、主任医师张士卿教授为全国第三批名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教师之一,临床经验丰富。对于哮喘病的治疗,张教授在临床上习用下列方药: 1.急性发作期定喘化瘀汤 组成:炙麻黄、白果、杏仁、桃仁、桑白皮、苏子、黄芩、地龙、款冬花、石韦、橘红、甘草、射干。加减:若痰涎壅塞者,加莱菔子、葶苈子、栝楼、浙贝母;痰黄浓稠者,加炙百部、鱼腥草,生石膏;喘鼾甚、痰声漉漉者,加天竺黄、细辛;紫绀明显者,加红花、丹参;偏于寒哮者,去黄芩,加细辛、干姜、五味子。水煎2次,药汁混匀,分3~4次服,每日1剂。有宣肺通络,降气化痰,截哮定喘的功效。主要适用小儿支气管哮喘急性发作期。 2.临床缓解期—防哮固本汤 组成:黄芪、太子参、白术、黄精、丹参、当归、白芍、仙灵脾、五味子、山药、桔梗、莱菔子、甘草。加减:若小儿先天不足、肾虚明显者,加女贞子、补骨酯、胡桃肉;便干难解者,加肉苁蓉、桃仁、杏仁;气阴两虚者,加南北沙参、天冬、麦冬;纳食欠佳者,加焦三仙女、鸡内金;肺脾气虚明显者,加党参、茯苓。水煎2次,药汁混匀,分3~4次服,每日1剂。有扶正固本,活血通络,益肺健脾,补肾纳气功效。主要适用于小儿支气管哮喘临床缓解期。 按:小儿哮喘发病急,喘憋重,对婴幼儿危害极大,且顽固难愈。中医认为,其病以痰为主,痰之产生责之肺、脾、肾三脏。肺不能布散津液,脾不能运输精微,肾不能蒸化水液,以致津液留滞,不归正化,凝聚成痰,内阻于肺,形成伏痰。临床观察发现,哮喘日久,不仅伏痰为患阻塞气道,痰气搏结,冲击有声,而且久病入络成瘀,痰瘀互阻于肺,往往可出现面部、口唇、指甲等部位青紫瘀滞征象。故治疗除宣肺降气、化痰定喘外,还必须配合化瘀通络,解痉畅气,方能取得较好疗效。以此可鉴,“痰瘀气壅是哮喘的主要病理基础”。“善治痰者,不治痰而治气”,《丹溪心法》治气可使痰消血活,所以,针对哮喘发病与肾气不足、气虚、血瘀、痰积以及外邪引动等相关的情况,其急性发作期的治疗重在活血化瘀,理气排痰,宣肺平喘为主;而临床缓解期的治疗则以活血化瘀,益肺健脾,补肾纳气为主。

    李霞

    主任医师 已帮助 696876
    2006-02-13 19:08
向TA提问

有用(16)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儿童哮喘的饮食保健 哮喘是慢性消耗性疾病,其消耗量与哮喘发作缺氧有关,影响肌体的代谢过程,胃肠功能减弱,为此哮喘患儿的饮食保健应做到以下几点: 1.补充足够的优质蛋白质。哮喘儿由于缺氧,使胃肠蠕动减慢,消化吸收功能差,引起病儿食欲不振,进食减少,导致患儿营养不良,补充优质蛋白,可满足炎症修复和营养补充之需要,碳水化合物可补充热量,但避免过食产气食品,如面食、豆类和薯类。脂肪供给不宜偏高,以进食植物油为主。 2.增加维生素A、B、C和钙、铁的供给。维生素A是有维持正常发育和增强肌体抗病力等功能。维生素B和维生素C有增加食欲,促进肺部炎症吸收的作用。钙具有抗过敏等功能。另外肌体为提高对氧的摄取量,以减轻肌体组织缺氧,会出现缺铁,为此应保持铁质供给。 3.饮食宜与忌。饮食宜温热、清淡,宜少量多餐,忌过冷过热,忌过甜和刺激性、过敏性食物、忌过饱。哮喘患儿脾胃虚弱,过食生冷会引起胃肠蠕动减慢,导致消化不良,食欲不振,使患儿体质下降,对哮喘患儿康复不利,过热过烫饮食会引起阵发性咳嗽,诱发哮喘,应加以避免。忌食已知对患儿过敏食物,以防止诱发哮喘发作。 现代医学研究表明,哮喘发病与摄入高盐有关,而高盐的摄入使支气管平滑肌对过敏原刺激产生强烈反应,加重支气管痉挛,故应采用低盐饮食,以控制哮喘。另外,哮喘儿不宜吃得过饱,增加胃肠负担,不利消化吸收,可诱发哮喘发作。 4.多饮水。哮喘发生时,出汗多,饮食少,使患儿失水。哮喘患儿多饮水,不仅可补充水分,而且还可稀释痰液,有利痰液排出。

    蒋晓林

    主任医师 已帮助 697259
    2006-02-13 20:11
向TA提问

有用(0)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儿童哮喘与食疗 儿童哮喘诱发原因较多,常见的有病毒感染,吸入花粉、尘埃、化学物质等,发病年龄多为2~3岁。发作症状与成人无大区别,若突发哮喘较为严重,应及时救治,以免造成呼吸衰竭重症。在缓解期治疗的同时,辅以饮食疗法,则能减少发病机会,提高远期效果。 1.鲜白萝卜250克洗净,猪肺一具洗净,炖食饮汤,可补肺降逆、顺气定喘,对实性胸闷气喘者宜。 2.甜杏仁30~40克(布包),猪肚一具,麻黄9~10克,将杏仁、麻黄纳猪肚内,加好醋1公斤,小火炖至醋尽,将杏仁、麻黄取出,瓦上焙干研粉,每次3克,日2次,并将猪肚随意吃完,用于虚寒性气喘。 3.取白果肉3~5枚研末,鸡蛋1只,将蛋头打一小孔,纳入白果,以纸封孔,炖熟食之,每天1~2只蛋,可止咳定喘。 4.干地龙50克,麻油0.5公斤,将麻油煎沸,入地龙炸焦,去地龙取油,趁热加蜂蜜60克,每次5毫升,此方可润肺抗过敏,用于过敏性哮喘。 5.萝卜250克,葶苈子30克(布包),将萝卜洗净用葶苈子共煎煮,萝卜熟后去葶苈子,加蜂蜜20~30克,饮汤食萝卜,每天一次,可利肺降逆、补肺定喘。 6.麻黄4~6克,川贝10~15克煎后取汁,加入山药粥中,适量拌入蜂蜜10~20克,每日1次,可健脾补肺、止咳定喘。

    孙东

    主任医师 已帮助 698495
    2006-02-13 20:16
向TA提问

有用(12)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哮喘的食疗 哮喘是以呼吸困难、气息短促,甚则喘鸣有声、张口抬肩、难以平卧为主要特征的呼吸道疾病。该病以春秋两季较多,常常反复发作。发作期主要有寒哮和热哮两种证候。该病食疗重在平时。 缓解期又有肺虚、脾虚和肾虚的不同,以肾虚为主。 一、寒证哮喘 (1)症状:呼吸急促,喉中有哮鸣声,胸膈满闷如塞,咳痰稀薄、有泡沫,面色晦滞而青,口不渴,或渴喜热饮、形寒怕冷,或兼恶寒发热、头身疼痛。天冷或受寒易发,苔白滑、脉弦紧。 (2)食疗原则:温肺散寒、化痰平喘。 (3)常用原料:生姜、葱白、紫皮蒜、白果、核桃、狗肉、羊肉、雀肉、胎盘、杏仁、桂枝等。 (4)食疗例方: (1)紫蒜膏:紫皮蒜60g.红糖90g,捣成泥,放入红糖,在砂锅中加水适量熬成膏,每日早晚各服一汤匙。 ②干姜杏仁粥:干姜切成末,与杏仁、粳米一起煮粥食。用于寒哮、喘咳、哮鸣。 (5)饮食宜忌: ①饮食宜温热,以利温肺散寒。 ②不宜食生冷瓜果以及寒冷类食物,以免加重病情: ③头身疼痛、恶寒发热者,食疗方中可加麻黄、紫苏、生姜、葱白、红砂糖等;里寒较重者可加干姜、羊肉、狗肉等;痰饮盛者,可加萝卜、半夏等。 二、热证哮喘 (1)症状:喘而气粗息涌,胸高胁胀,喉间痰鸣如吼,胸膈烦,心不安,痰粘稠。或黄浊如脓、排吐不利、面赤自汗、口渴欲饮,或身热、头痛、舌苔黄腻、质红。 (2)食疗原则:清肺泄热、化痰平喘。 (3)常用原料:西瓜、冬瓜、水芹、生梨、荸荠、马兰头、萝卜、白果、杏仁、桔梗、桑白皮、半夏等。 (4)食疗例方: ①海蛸鲫鱼汤:海螵蛸(螵蛸piaoxiao螳螂的卵块,螳螂产卵子的房,又名蜱蛸。产生桑树上的名桑螵蛸,可入药。乌贼鱼骨也叫螵蛸)、牡蛎、马兜铃、牵牛子各6g,活鲫鱼一尾.先将前四味各研末和匀,鲫鱼洗净,清水淡煮,取四味药各6g,用鱼汤送服。 ②豆腐萝卜汤:豆腐、萝卜,煮汤食用。 (5)饮食官忌: ①饮食宜清淡,以利疾病恢复。 ②不宜食辛辣食物及饮酒。 ③痰吐黄稠者,食疗时可加些鱼腥草、黄芩等。 三、肺虚哮喘 (1)症状:易汗怕风,易患感冒,每因气候变化而诱发哮喘,伴有喷嚏、鼻塞流涕、气短声低、面色皓白、舌苔淡白。 (2)食疗原则:补肺固卫 (3)常用原料:人参、冬虫夏草、猪肺、山药、大枣、糯米、银杏等。 (4)食疗例方: ①人参粥:人参(研末)、糯米,煮粥,用于肺虚自汗、易发哮喘。 ②银杏粥:银杏、粳米、白糖,煮粥,用于肺虚咳喘。 (5)饮食宜忌: ①饮食宜湿补,以利补肺固卫。 ②不宜食辛散、生冷及寒凉类食物,以免损伤肺气。

    赵力

    主任医师 已帮助 698644
    2006-02-13 21:06
向TA提问

有用(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