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处】出自《神农本草经》。
1.《吴普本草》:太一禹余粮,生太山。上有甲,甲中有白,白中有黄,如鸡子黄色。九月采,或无时。
2.《雷公炮炙论》:凡使禹余粮,勿用石中黄并卵石黄,此二名石真似禹余粮也。其石中黄向里赤黑黄,味淡微跙;卵石黄味酸,个个如卵,内有子一块,不堪用也。若误饵之,令人肠干。太一禹余粮,看即如石,轻敲便碎,可如粉也,兼重重如叶子雌黄。
3.陶弘景:禹余粮,今多出东阳。
【别名】太一余粮、石脑、禹哀、太一禹余粮、白余粮、石中黄子、天师食、山中盈脂、石饴饼、石中黄、白禹粮、禹粮石、余粮石、禹粮土
【原形态】褐铁矿,非晶质。常成葡萄状、肾状、乳房状、块状、土状等集合体。颜色为褐色到黑色,若为土状则为黄褐色或黄色。条痕为黄褐色。半金属光泽或土状光泽,有时作丝绢光泽。不透明。断面为介壳状或土状。硬度1-5.5。比重3.6-4.0。
【生境分布】
生态环境:主要由含铁矿物经氧化分解后,再经水解汇集沉积而成。
资源分布:主要产区有河北、江苏、浙江、河南。
【性状】性状鉴别 本品呈卵球形的结核状,有核心或中空,但完整者少见;通常壳层与核心分离,壳层碎成不规则余方块状或扁块状,大小厚薄不等;表面多凹凸不平;土黄色、黄褐色、褐色;内表面粗糙,附有土黄色细粉;体重质坚,但可砸碎,断面层状,色泽不一,土黄色、褐色、紫褐色、灰青色;各层厚薄不等,一般褐色层或紫褐色层最厚。吣结核近圆球形,表面粗糙,附有细粉;黄褐色至褐色;断面不呈层次,而有许多蜂窝状小孔;有的砸破后,无核心,具黄粉,手触之污指,略有滑感。土腥气,味淡。
显微鉴别 反射偏光镜下:矿物组分由水针铁矿、石英、长石、岩屑等碎屑组成。外壳褐铁矿会计师较中心部少。
水针铁矿:反射光下呈胶状结构,蜂窝状构造;反射色为灰白色;略见非晶质,反射率17%(伏黄);粒径约为0.01mm,集合体则为0.1mm;蜂窝空缺部分为粘土质和石英充填。
碎屑粒径一般为0.05-0.1mm,呈棱角状,半接触式的胶结。胶结物主要是粘土质、碳酸盐和铁质等。
【化学成份】主要成分为碱式氧化铁[FeO(OH)]及碱式含水氧化铁[FeO(OH)]·Nh2o,并夹有泥土及有机质等。又常含多量的磷酸盐及铝、镁、钾、钠、等元素。
【鉴别】
(1)取本品粉末0.2g,加稀盐酸10ml,振摇,静置,滤液显铁盐的各种反应,参见蛇含石条。
(2)取本品粉末少许,置于试管中,密闭,在火焰上加热,有小水珠附于试管壁的上方。
【炮制】禹余粮:拣去杂石,洗净泥土,干燥即得。煅禹余粮:取净禹余粮,打碎,置坩埚内,在无烟的炉火中煅红透,倒入醋盆内淬酥,捞出,晒干。(每禹余粮100斤,用醋30斤)1.《雷公炮炙论》:凡修治,用黑豆五合,黄精五台,水一斗,煮取五升,置瓷锅中,下余粮四两,煮,旋添,汁尽为度,自然香如新米,捣之,又研万杵,方用。
《本草蒙筌》:禹余粮火煅醋淬,复用磁钵重擂,水澄汁清,勿留沙土。
【性味】甘涩;平;寒;咸
【归经】脾;胃;大肠经
【功能主治】涩肠;止血;止带。主久泻;久痢;妇人崩漏带下;便血
【用法用量】内服:煎汤,3-5钱;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撒或调敷。
【注意】实证忌服,孕妇慎服。《本草汇言》:髓虚血燥之病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