诃子为少常用中药。始载《唐本草》,原名诃黎勒。(译音)
别名:诃子肉(处方用名)。
来源:为使君子科植物落叶乔木诃子树或绒毛诃子的干燥成熟果实。
原产印度、缅甸等地,过去多为进口。现我国大量栽培和生产,很少进口。
产地:主产于云南、广东、广西等地。
性状鉴别:果实呈长圆形或卵形,长约1.5~3厘米,直径1.5~2厘米。表面黄绿色至黄棕色,微带光泽,有不规则的皱纹、抽沟及5~6条突起的纵棱、基部有果柄脱落后的疤痕。果肉质坚实。果核一枚、黄白色、粗糙、极坚硬。内含种子一枚,呈狭长纺锤形,种皮薄,紧包于种仁之外,种仁郛白色。气微,味酸涩。
以黄棕色,坚实,肉厚,有光泽者为佳。
主要成分:含鞣质20%~40%、其中成分为主诃子酸、诃子素、原诃子酸等。
敛肺;涩肠;下气;利咽。主久泻;久痢;脱肛;喘咳痰嗽;久咳失音。用于久泻久痢,便血脱肛,肺虚喘咳,久嗽不止,咽痛音哑。
①《南方草木状》:可作饮,变白髭发令黑。
②《药性论》:通利津液,主破胸脯结气,止水道,黑髭发。’
③《唐本草》:主冷气心腹胀满,下宿物。
④《海药本草》:主五膈气结,心腹虚痛,赤白诸痢及呕吐咳嗽,并宜使皮,其主嗽。肉炙治眼涩痛。
⑤《日华子本草》:消痰,下气,除烦,治水,调中,止泻痢,霍乱,奔豚肾气,肺气喘急,消食开胃,肠风泻血,崩中带下,五膈气,怀孕未足月漏胎及胎动欲生,胀闷气喘。并患痢人后分急痛产后阴痛,和蜡烧熏及热煎汤熏洗。
⑥《本草图经》:治痰嗽咽喉不利,含三数枚。
⑦《本草通玄》:生用则能清金行气,煨用则能暖胃固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