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苍二术,《神农本草经》称“术”,列为上品,但未有白术和苍术之分。至南北朝时期,陶弘景在《本草经集注》中提出,“术乃有两种,白术叶大有毛而作桠,根甜而少膏,可作丸散用。赤术叶细而无桠,根小苦而膏,可作煎用。”宋《本草衍义》云:“苍术其长如大小指,肥实,皮色褐,气味辛烈……白术粗促,色微褐,气味亦微辛苦而不烈。”
清《本草崇原》谓:“凡欲补脾,则用白术,凡欲运脾,则用苍术,欲补运相兼,则相兼而用,如补多运少,则白术多而苍术少,运多补少,则苍术多而白术少,品虽有二,实则一也”。其实白术与苍术二者性味、功效应用同中有异,主治症候不尽相同,临证还需辨别应用。
苍术与白术的区别
区别:白术以益气健脾为主,多用于脾虚湿困而偏于虚证者。
苍术以苦温燥湿健脾为主,适用于湿浊内阻而偏于实证者。
此外,白术还能利尿、止汗、安胎;苍术还能发汗解表、祛风湿、明目。
总之白术与苍术,古时统称为“术”,后世逐渐分别入药。二药皆有健脾、燥湿功能,均可用治湿阻中焦,脾失健运之证。然白术以健脾益气为主,为补脾要药,适用于 脾虚湿困而偏于虚证者;苍术以苦温燥湿为主,为运脾要药,适用于湿浊内阻而偏于实证者。
此外,白术还有利尿、止汗、安胎之功。常用治脾虚水肿及脾肺气虚, 卫气不固,表虚自汗,易感风邪,脾虚胎动不安等证。苍术还有发汗解表、祛风湿及明目作用。常用治风寒夹湿表证,风湿痹证,夜盲症及眼目昏涩等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