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对大风子这味药材的名字非常的不熟悉,不知道在处方中起的起的是什么作用,但大家对它的别名一定有些印象,大风子,用于麻风,杨梅疮,疥癣,酒皶鼻,痤疮,祛风燥湿,攻毒杀虫,我国台湾、海南及云南等地有栽培,原产东南亚地区印度等国,为大风子科植物大风子、海南大风子的成熟种子,那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大风子的别名。
大风子,《本草汇言》:“大风子肉捣膏、擦风癞疥癣诸疮之药也。此物质润性燥,濒湖方治疮疥仅供外涂,能润皮肤,杀虫止痒,不堪服食。粗工述庸人语,每治大风癞疾,与苦参同用作丸服,殊不察此性燥、热劣,有损液闭痰之虞,而伤血分,至有风癞未愈而先失明者。用之外涂,其功不可没也。”
大枫子,《南方主要有毒植物》:“大枫子及其油脂有毒。中毒症状:恶心,呕吐,胸腹痛,严重的可出现溶血、肾炎、肝脂肪变性等。”
麻风子。《纲目》云:“能治大风疾,故名。“大风即麻风,故亦名麻风子。”
大风子为大风子科植物大风子、海南大风子的成熟种子。
大风子种子略呈不规则圆形,或带3-4面形,稍有钝棱;长1-2.5cm,直径1-2cm。表面灰棕色至黑棕色,较小一端有凹纹射出,全体有细的纵纹。种皮坚硬,内表面浅黄色至黄棕色,与外表面凹纹末端相应处有一棕色圆形环纹。种仁外被红棕色或黑棕色薄膜,较小一端略皱缩,并有一环纹,与种皮内表面圆形环纹相吻合。胚乳肥大,乳白色至淡黄色,富油质。气微,味淡,有油性。
海南大风子种子略呈四面体,一面隆起,三面稍平坦;长1-2cm,宽0.5-1cm。表面灰黄白色至灰棕色,有多数隆起的纵脉纹,种脐位于种子的一端,种皮硬而脆,易碎。种仁不规则长卵形,外被暗紫褐色薄膜,具微细皱纹。胚乳黑棕色。均以种仁饱满、色白、油足者为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