苦碟子,乍一听上去,还会以为是碟子的一种,不过当查了资料之后,就不会这么觉得了,因为,这不是碟子,而是中药,苦碟子,别名:苦菜、节托莲、小苦麦菜、苦叶苗、败酱、苦麻菜、黄鼠草、小苦苣、活血草、陷血丹、小苦荬、苦丁菜、苦碟子、光叶苦荬菜、燕儿衣、败酱草,为菊科植物山苦荬的全草或根,早春采收,洗净,鲜用或晒干,生于山地及荒野,为田间杂草,分布于中国北部、东部和南部,主治:清热解毒;消肿排脓;凉血止血,主肠痈;肺脓疡肺热咳嗽;肠炎;痢疾疾;胆囊炎;盆腔炎;疮疖肿毒;阴囊湿疹;吐血;衄血;血崩;跌打捞员伤,那么,苦碟子的功效与作用是什么呢?
苦蝶子属于菊科多年生草本,也叫苦荬菜、苦菜、凉麻、鹅食等。过去苦碟子为田间野草,不为人们所重视。即使有人采集也是做鸡、猪饲料用。近年来,由于人们追求绿野食品,发现苦碟子嫩根及叶有清热解毒、凉血消痈、利湿等功效,又可炒食,也可做汤。尤其洗净蘸酱生食,清脆微苦,爽口宜人,饭店酒家常以“大丰收”拼凉盘,供食客享用。苦碟子生于山野、田间、路旁,分布很广,近年有人工栽培。
《神农本草经》:主五藏邪气,厌谷胃痹。《名医别录》:疗肠澼,渴,热中疾,恶疮。耐饥寒。《日华子本草》:敷蛇咬。《本草衍义》:折之白乳汁出,常常点瘊子自落。《滇南本草》:凉血热,寒胃,发肚腹中诸积,利小便。《本草会编》:明目,主诸痢。《本草纲目》:治血淋痔瘘。《医林纂要》:泻心解暑,去热除烦,通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