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是我国医药方面中最古老的一种药物,这里主要是来给大家讲解的是一种名为红芪的中药,红芪呈圆柱形,少有分枝,上端略粗,长10~50cm,直径0.6~2cm,表面灰红棕色,有纵皱纹、横长皮孔及少数支根痕,外皮易脱落,剥落处淡黄色。质硬而韧,不易折断,断面纤维性,并显粉性,皮部黄白色,木部淡黄棕色,射线放射状,形成层环浅棕色。气微,味微甜,嚼之略有豆腥味,下面我们来了解一下红芪的功效与作用。
红芪的药用迄今已有2000多年的历史,其有增强机体免疫功能、保肝、利尿、抗衰老、抗应激、降压和较广泛的抗菌作用。同是它还能固表止汗,补气利尿;托毒敛疮。主气虚乏力;食少便溏;久泻脱肛;便血;崩漏;表虚自汗;气虚浮肿;血虚萎黄;痈疽难溃难敛。但表实邪盛,气滞湿阻,食积停滞,痈疽初起或溃后热毒尚盛等实证,以及阴虚阳亢者,均须禁服。
红芪的中药疗效主要可用于一下几个方面:表虚自汗,多用于体虚表弱所致的自汗。如表气不固,而汗出,用黄芪配白术、防风治之,久服必效。方如玉屏风散;也可配浮小麦、麻黄根等。阴虚盗汗:可与生地、麦冬等滋阴药同用。急性肾炎水肿:用于阳气不足所致的虚性水肿,并常与防已、茯苓、白术等合而用,方如防己黄芪汤。慢性肾炎水肿、脾肾虚:常与党参、白术、茯苓同用。阳气虚弱:用于疮疡久不溃破而内陷,有促进溃破及局限作用。痈疽久不穿头,常与穿山甲、皂角刺、当归、川芎同用。
由于长期大量采挖,近几年来野生红芪的数量急剧减少,有趋于绝灭的危险。为此确定该植物为渐危种,国家三级保护植物。所以现阶段我们要合理采挖红芪,不能因其功能强大而不顾后果的肆意采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