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常在各大早产儿群中和家长讨论育儿知识,发现很多家长对早产儿的代养和康复上有一些误区,因此,整理了最常见的几个误区以供大家参考。
误区一:出生月龄和矫正月龄
早产儿一般是指小于37W的出生婴儿,当一个宝宝不足37W出生时,她的出生月龄就开始计算,但是矫正月龄没有开始,直到预产期那一天时,矫正月龄开始计算。这样一来,两个看似是一样的叫做月龄的时间就会差别很大。比如一名1月1号出生的28W的早产儿,到了5月1日时,出生月龄就达到了4个月,但是矫正月龄实际上只有1个月。这时候看孩子的发育一定是指矫正月龄看发育,也就是说这名28W的孩子只能按照刚满月来看待。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功能神经外科常崇旺
误区二:追赶体重时,混合喂养比纯母乳喂养更好
这个问题也许妈妈们没有太多注意,大部分家长都是被医院的护士等误导。众所周知,母乳是孩子最好的食物,纯母乳喂养孩子来源于数百万年人类的进化的结果,因此母乳中所含的蛋白脂肪比、各种营养素、有益菌群及免疫蛋白都是自然界能找得出的,对婴幼儿最好的食物。尤其是早产儿的妈妈,母乳中的脂肪含量、乳清蛋白及微量元素都明显高于普通足月儿的妈妈,因此最佳的早产儿食物仍是纯母乳喂养。这里特意再次呼吁大家:一定重视母乳喂养,早产儿的母乳喂养是保障孩子健康的唯一有效方法。其次,有些妈妈之所以改称混合喂养时因为担心体重长的过慢,其实这里要强调的是:孩子的发育主要参考的是发育曲线而非一个体重数,一味的追体重是不可取的。
误区三:孩子早期出现异常,我不想在当地找大夫,直接去北京上海找专家吧。
这是一个很多家长都常见的问题,孩子的早期异常其实判断起来并不复杂,一般市级儿童、妇幼医院的儿保、康复科都可以给与评估,盲目的带着孩子直奔北京、上海等大城市做一个很简单的评估其实是在折腾孩子。并且评估是动态的不是静态的,单次的评估并不能完全说明孩子的问题。6个月前的高危儿建议每个月都进行一次随访评估,6个月后仍有异常的至少2个月内要评估一次,就近定期评估的意义远超过单次找某大牌专家评估的意义来的更重要。
误区四:我多学学一些康复师手法,以后就可以自己在家做了,家庭训练最重要。
家庭训练很重要,是不错,但是有着专业康复师的机构康复更重要。当孩子出现异常需要进行康复时,以机构内的专业康复师康复为核心,家庭康复为辅助,两者相辅相成。机构康复要的是质量,专业手法介入,快速缓解并抑制异常;家庭康复要的是数量,简单而重复的手法是最佳的刺激过程,量变产生质变。因此,对于异常明显需要及时康复的孩子来说,一定不要单纯的去说机构康复还是家庭康复,两者结合才是最重要的。
误区五:一直按照“3翻6坐7滚8爬9站周走”检查孩子的大运动发育可以吗?
一直都在强调孩子的发育绝对不要看成“点”,比如明天孩子是三个月,那么明天就一定会翻身等。我们说的发育都是“段”,上述的大运动顺口溜几乎都是相关大运动的起始点,比如翻身,3-6个月内翻身都是允许的,比如8爬,经常有先会走再会爬的例子。一旦家长把发育标准绝对化后,就是在自寻烦恼。在看待孩子发育上,既不要绝对化,也不要跨越式。
误区六:孩子核磁结果显示不好,孩子一定没救了。
任何核磁、CT等片子只是一个影像学上的参考,并不能代表真实的行为发育。核磁提示的是潜在的损伤区域,当孩子出现异常时,通过核磁可进一步确诊并预估接下来可能的发展趋势。但是当孩子发育完全正常时,核磁的结果将不再有较大意义的参考。有不少例子是看片子,孩子几乎连生存的几率都没有,但看到孩子后,却是一个活蹦乱跳的健康孩子。
相关文章
免费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