宝宝误吞异物怎么办?

2018-05-02 16:24 阅读:2832

误吞异物多发生于1至3岁儿童,此阶段的幼儿活动范围变广,动手能力变强,对外界充满好奇。另外,幼儿喉部的反射性保护功能发育不完善,牙齿没有长全,咀嚼功能较差。而导致异物进入消化道的原因也很多,如进餐仓促,边进食边谈笑,未嚼细即咽,或是儿童出于好奇误吞。宝宝吞了异物,家长们一般都会慌乱不知所措,到底该如何应对,才能最大限度减少损害呢?

1、小物件勿担心,会自行排出

宝宝吞进异物不是特别大,如小玻璃球、纽扣等,会随胃肠道的蠕动,与粪便一起排出。家长要仔细检查宝宝的每一次排便,直至确认异物排出为止。一般异物在胃肠道里的停留时间不超过三天,超出这个时间还未发现的话,要及时复查。

护理:可以给孩子吃含纤维素多的食物,促进大便排泄,一般2-3天可自行排出体外;

提醒:不要试图用导泻药使之从肠道迅速排出,这种方法是错误的。

2、爸妈要密切关注宝宝吞食异物的反应

宝宝吞食异物后,宝宝的唿吸道非常狭窄,而婴儿的代谢速率高,氧气需求量大,若气管被阻,脸部就会发黑,如果不能及时将异物移出,很快就会缺氧,在短时间内宝宝可能就会停止唿吸甚至死亡。若暂时还没有明显的异状,吞食异物的宝宝上唿吸道被锁住,唿吸时通常会出现咻咻的喘鸣声

如果发现宝宝长期咳嗽或不明原因有类似气喘的情形,可带着宝宝到医院检查,确定是否是吞进了异物而造成这种情形

3、这些情况需要立即送医,否则有危险性!

大部分异物都能够顺利通过消化道,最后随着大便一起排出体外,不必要费劲地取出。不过,如果孩子吞进的东西比较特殊,就要想办法取出来了,比如:

(1)如果孩子吞进的是尖锐的异物(如针、铁丝),要立即到医院去处理;

(2)如果孩子吃了金属性异物(如硬币),要到医院做腹部透视,看看异物位于什么部位。如果异物大于5厘米,或形状特殊(如有角、刺),就很难通过食道或胃肠道,有可能嵌顿在胃肠道的某一部位,而不能从大便排出,必要时要考虑用胃镜或手术方法取出异物;

(3)直径大于2.5厘米的较大异物,如大一点的硬币、瓶盖等,或虽体积不大但很尖锐的图钉之类异物,一般很难由胃进入肠道自行排出,应立即请医生取出异物,因为异物在体内停留的时间越长,越可能压迫和刺激胃肠黏膜,引发溃疡或穿孔等并发症;

(4)若吞入电池等有毒、有害物品时,应请医生尽早取出。因为电池的危险性很大:电池在体内停留1个小时,就会破坏消化道黏膜;停留8个小时,就会引起消化道穿孔。另外,锋利的异物或者体积大于2.5厘米的异物,都必须取出来。

4、不要使用惯用的拍背法来急救

宝宝吞食异物,有些惯用的急救方法是错误的。比如有的家长会使劲拍孩子后背,还有的会把手伸进孩子嘴里,甚至伸进咽喉部位,这样可能把异物推到更深部位。此外,也不主张催吐,以防异物误吸入气管。

5、宝宝误吞异物,最好还是送医检查!

宝宝误吞异物,最好还是送医检查,最好带孩子到最近的医院拍一个正面和侧面的片子,让医生来判断异物在哪里,是不是要取出异物,这样也可以及时做好处理,让家长安心。

并且现在大医院通常采用内窥镜将异物取出来,它可以不用开刀直接取出异物,减少了孩子的痛苦。只有在无法使用内窥镜的情况下,才考虑用手术的方法取出异物,比如异物掉到气管里,或者异物因为边缘不规则、很锋利,已经伤害到了孩子的食道黏膜等。但这种情况比较少见,通常只有1%的可能。

6、宝宝误吞异物,重在预防!

宝宝平日爱玩,爱闹,在日常生活中,注意一些日常小事就不必担心宝宝误吞异物了:

(1)3岁以下孩子尽量勿食花生、瓜子等坚果类食品。因为2岁以前的宝宝牙齿并未长齐,同时喉头的保护性反射尚未健全,坚果类食品容易导致小宝宝唿吸道危害;

(2)孩子在玩耍时不要进食。尤其是传统家庭的家长习惯在饭点追着孩子喂食,容易导致孩子在兴奋之时食物不经完全咀嚼便吞入唿吸道,造成气道堵噎;

(3)不要让孩子养成嘴里含着小物件的习惯。把东西塞进嘴里是小婴儿与生俱来的本能,随着年龄的增长,如果没有家长的正确引导,孩子在幼年阶段依然会保持把东西往嘴里放的习惯,或者含着玩,这类行为都可能会导致异物进入唿吸道。

(4)检查婴儿活动的范围内是否安全,如是否有钱币、图钉、小纽扣以及玩具上的小部件是否容易掉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