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小儿精神科 /小儿多动症

宝宝太活泼好动究竟是好是坏?

2017-11-27 17:13 阅读:5252

很多宝妈们经常讨论宝宝太好动的问题:宝宝没一刻消停的时候,怎么说都不听。不少妈妈怀疑宝宝患了“多动症”,这是真的吗?

家长们稍安勿躁!实际上,好动≠多动症。好动是孩子的天性宝宝从一出生起,就开始通过他全身的感觉器官,去吸收周围的一切信息。他所接触到的一切都是陌生的、新鲜的、充满未知的,因此他对于自己所处的环境充满了好奇心。

宝宝6个月大时一听见声音就要转头去寻,一看见东西就要伸手来拿。再大一点儿的孩子好奇的动作更多。八九个月的宝宝已经学会爬,活动范围大大拓宽,他们的好奇心似乎永远得不到满足。一两岁的宝宝,已经开始能够站立行走,活动能力大大提高,手脚都被解放出来,思维能力也有了一定的发展,他们要求不停地进行游戏,而且喜欢到处乱跑和四处捣乱,这都是儿童的正常表现。

因此,好动是儿童的天性,是儿童受到好奇心的驱使,不断去探索周围世界,提升自身的运动能力和思维能力的一种行为表现。如果孩子不好奇,那就不会去与事物相接触,不与事物相接触,那他就不能明了事物的性质和状况。所以好动是宝宝得到知识的一个最重要的途径。

从这一点来说,越是好奇心强的宝宝越是活泼好动,越是活泼好动的宝宝大脑活动得就越多越聪明。家长不必过于担心宝宝好动,他其实是在玩耍和行动的过程中进行学习和探索。父母可以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放手让他尽情玩耍。同时,父母也可以利用宝宝的好奇心,跟宝宝一起玩游戏,并在玩的过程中有意识地对宝宝进行引导,让宝宝动脑筋去思考,自己动手去解决,从而促进大脑的发育。

一、孩子性格的养成,受什么因素影响?

1、父母性格影响

一般情况下,孩子出生后都与父母生活在一起,由于日常各种性格和习惯的影响作用下,家长就好比是孩子的一面镜子,家长什么样,孩子也会有样学样。

2、先天因素影响

有些女性怀孕期间可能心理波动比较大,或者经历过什么伤心的事情,那么,对胎儿的大脑神经产生了刺激作用。因此,孩子出生后也会受到影响的,相反,孕期比较开心的孕妇,心情比较轻松平缓的,孩子出生后性格也会比较柔和点。

3、环境因素影响

有些家庭环境氛围比较差,或者所处的生活环境比较差,孩子的性格自然成长会比较差,容易出现暴躁、内向、孤僻等不良性格。

4、生活习惯影响

有些家庭的人生活习惯不规律不正确,就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到了孩子的性格形成,而且孩子也会养成类似的生活习惯,影响孩子以后的成长。

5、教育方式影响

父母的教育方式对孩子性格形成的影响很大,家长平时要根据孩子的成长情况来思考下自己的教育方式是否得当。如果有教育方法不对以至于对孩子造成不良影响的,家长必须及早纠正教育方式。

二、什么是多动症?

儿童注意缺陷多动障碍。这是一种极轻微的脑损伤症或心理障碍。

1、具体表现

与年龄和发育水平不相称的注意力不集中和注意时间短暂、活动过度和冲动,还伴有学习困难、品行障碍和适应不良。

2、得多动症的原因

目前对它的发病机制还没有定论:有人认为是遗传;有人认为是神经系统损坏或缺陷;还有人认为是营养问题(如维生素缺乏) 。还有说法是:教育方式不当等因素引起孩子心理问题,也可能诱发多动症。

三、好动与多动症的区别?

活泼好动是儿童的天性,并非所有好动的儿童都是“多动症”。研究发现,“多动症”与孩子好动、顽皮有着四点本质区别。

1、注意力与兴趣

好动孩子对感兴趣的事物能聚精会神,还讨厌别人干扰,而多动症孩子玩什么都心不在焉和无法有始有终;

2、目的性与计划性

区别好动与多动症的孩子,还可以看他们是否有目的性或计划性,或者说是否懂得安排。

比如孩子懂得说,在睡觉要求再看一集动画片才肯入睡(计划性);

比如老老实实收拾完玩具后,向你撒娇要饼干奖励(目的性)。

这就只是孩子好动,而多动症的孩子,他们的行为却常常是杂乱无章、突如其来且没有规律可循。

3、自我控制的能力

好动孩子在陌生的环境里和特别要求下能约束自己,可以静坐,而多动症孩子根本坐不住,静不下来;

4、动作发展上

正常好动的孩子,在做反复、轮换的动作时,会显得灵活自如;而多动症的孩子却显得笨拙。

当然,到底是不是多动症,还是得由医生的专业判断决定。所以,当孩子符合以上特征后,或怀疑自家娃得了多动症,请尽快就医确诊。

四、如何让活泼好动的孩子静下来

1、培养宝宝的专注力很重要

宝宝好动有一个很重要的表现就是注意力不集中,这也是不少家长的担心所在,尤其是对于即将要进入幼儿园的宝宝来说,他们的父母对此更是头疼,生怕宝宝到了幼儿园不能专心听讲,从一开始就输在起跑线上。

研究显示,宝宝分心的程度与年龄成反比:2岁的儿童,平均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长度为7分钟;4岁为12分钟,5岁为14分钟。孩子年龄越大越会逐渐懂得将注意力放在重要的事情上,而日渐增加专注的时间。因此,判断孩子是否专心,应依据其年龄的专心时间长度,而非依据家长的主观感觉。

当然,专注力是一种习惯,而习惯要从小培养,抓得越早,效果就越好。

2、好动的孩子

①动静结合

既然好动是孩子的天性,那么就给予充分自由的时间,在保证安全的情况下,让孩子自由地释放天性。

但要保证有一定的时间,让孩子能够安静下来,比如让孩子能安静地、集中精力地看会儿动画片、玩会儿玩具、画会儿画等。

②制定规则

给孩子自由,确实是顺应他们的发展规律,但是一定要有规则约束。什么时候、什么场合才能做什么样的事情,必须让孩子明白且遵循。

比如在家里、大家都醒了的时候,可以肆无忌惮地大声说话,但在公共场合必须要懂得尊重他人、约束自己的行为等。必要时,可以用奖惩措施配合。否则,一味“纵容”,好动的孩子就会在“熊孩子”的路上渐行渐远了。

3、多动症的孩子

①重视治疗

不要以为多动症的孩子等长大了就能自愈,虽然确实会有所改善,但60-80%的孩子症状可持续到青春期,30-50%症状可持续到成年期。而且这些孩子成年后在职业、自尊、社会关系、暴力、物质滥用等方面会面临更多的问题。

②家长要端正态度

家长们要理解孩子是生病了,这并不是孩子的错,不要责怪他们。对孩子的“捣蛋”行为,要更有耐心一些,并且要花更多的时间去引导孩子。

③配合医生的治疗

督促孩子按时服药,同时观察孩子的反应,及时向医生反馈病情。另外,家长要做好长期抗战的心理准备,短则6个月,长则一年。

④多陪陪孩子

并且给孩子创造温馨的家庭环境,让他们在家庭中感到温暖和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