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解读---慢性胃炎共识未变和未解决问题
2000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于江西井冈山召开了全国慢性胃炎研讨会。此后,国内外在慢性胃炎研究方面又取得了不少进展。为达成国内对慢性胃炎诊断和治疗的共识,第二届全国慢性胃炎共识会议于2006年9月14-16日在上海召开。与会专家包括两位国外专家(美国和芬兰)。会议召开前,共识会议学术委员会收集了大量近年有关慢性胃炎的国内外文献并汇编成册,供与会专家参考。苏州市立医院(东区)消化内科陆忠凯
会议期间,部分专家在会上作专题发言,然后分组讨论各项共识意见条款,最后采用对每项条款进行讨论、修改并投票表决的方法,最后制定出《中国慢性胃炎共识意见》。该共识意见发表于《中华消化内科杂志》、《胃肠病学杂志》等杂志上,本文对该共识意见作一解读和评述。
一、与上次共识意见(2000年的井冈山)基本上一致的内容
2000年《共识意见》在叙述浅表性胃炎时已经提到“非萎缩性胃炎”的概念,为与新悉尼系统一致,2006 年《共识意见》采用了非萎缩性胃炎(浅表性胃炎)这个名词。与2000年《共识意见》相比,2006 年《共识意见》增加了慢性胃炎的分类,建议将内镜下慢性胃炎分成“非萎缩性(浅表性)胃炎、萎缩性胃炎和特殊类型胃炎”三大类。
(一)确诊方法
胃镜和胃黏膜活检是确诊的方法。
慢性胃炎的内镜下所见是肉眼诊断慢性胃炎的依据,但最终需与胃黏膜活检结合作出判断。萎缩性胃炎的诊断仍主要依靠组织病理学检查。内镜与病理诊断符合率较低,胃窦萎缩性胃炎内镜与病理诊断的符合率仅为38%~78%。非萎缩性胃炎内镜下表现为红斑点状、片状、条状,黏膜粗糙不平,出血点斑,黏膜水肿、渗出等。
非萎缩性胃癌
萎缩性胃炎内镜下可见黏膜红白相间,以白为主,皱褶变平甚至消失,黏膜血管显露,以及黏膜呈颗粒或结节状等,组织病理学检查显示黏膜固有腺体减少,可诊断为萎缩性胃炎。
萎缩性胃炎
现在一些二级医院,甚至三级医院的医生,还是用浅表性胃炎这种说法,如果从严格的学术方面来考虑的话,最好还是用非萎缩性胃炎这个名词。
目前世界上一群消化病理学家组成了一个萎缩联谊会(也有人翻译成为萎缩俱乐部),他们认为,无论是萎缩性胃炎还是非萎缩性胃炎,都应该有一个统一的分类或者是分期的标准(见下图)。
我们认为并不完全符合我们的国情,所以这次共识没有采纳这种分类的方法。
(二)治疗
治疗方面跟上次基本上大同小异。主要治疗方面仍包括:
★ 根除H. pylori; ★ 抑制胃酸分泌和中和胃酸;
★ 针对胆汁返流的治疗;
★ 黏膜保护剂;
★ 促动力药。
1、H. pylori感染的根除
PPI (H2-RA) 或加铋剂(胶体铋 240mg )+两种抗生素(克拉霉素 250-500mg、阿莫西林500-1000mg、甲硝唑400mg、呋喃唑酮、100mg)三联(或四联)治疗,bid 1~2周。
2、抑制胃酸分泌
抑制胃酸分泌的药物包括:
■ 质子泵抑制剂:
★ 奥美拉唑 20mg bid;
★ 兰索拉唑 30mg bid;
★ 泮托拉唑 40mg bid;
★ 雷贝拉唑 10mg bid;
★ 埃索美拉唑 20mg bid。
■ H2受体拮抗剂
★ 西米替丁 400mg bid;
★ 雷尼替丁 150mg bid;
★ 法莫替丁 20mg bid。
3、预防十二指肠胃反流
■ 促动力药
★ 吗丁啉;
★ 莫沙比利。
■ 胆汁酸盐结合剂:
★ 铝碳酸镁。
4、保护胃黏膜
■ 单纯胃黏膜保护剂:
★ 前列腺素类衍生物;
★ 替普瑞酮(施维舒);
★ 瑞巴派特(膜固思达);
★ 吉法酯(惠加强);
★ 麦滋林;
★ 硫糖铝。
■ 兼有杀Hp作用:铋剂。
■ 兼有抗酸作用:氢氧化铝。
■ 兼有抗酸抗胆汁作用:铝碳酸镁(达喜®)。
二、尚未完全明了须继续研究的问题
尽管慢性胃炎的研究已取得很大进展,但对以下几个问题仍需进一步深入研究,包括:根除H. pylori 是否可逆转胃黏膜萎缩和肠化;H. pylori 毒力基因在其感染后不同临床结局中的作用;H. pylori感染在淋巴细胞性胃炎、Ménétrier病和自身免疫性胃炎发病中的作用。根除H. pylori对胃癌的预防作用、萎缩性胃炎的“ 不可逆转点” 、贲门炎的病因、发病机制及其与胃食管反流病的关系、H. pylori疫苗的研发等。
另外,生物活性食物成分对胃癌的预防有一定作用,如抗氧化维生素和硒可降低胃癌发生的危险性。那么,补充硒预防胃癌的剂量与剂型、 肝肾毒性、纳米硒等等都值得我们继续研究。
相关文章
免费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