帕金森病患者情况
患者于某,男,50岁,7年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肢活动僵硬,当地医院诊治(具体诊治过程不详),但之后症状逐渐加重。1年后在北京某医院诊断为“帕金森病”,口服安坦、金刚烷胺治疗后症状明显改善。2年后症状开始发展为右侧肢体的活动僵硬、翻身困难,开始出现震颤,服药前行走时小碎步、上身前倾状,并开始加服美多芭1/4片/次,3次/天,症状明显改善。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功能神经外科李楠
1年前患者症状开始加重为左侧肢体的僵硬和震颤,美多芭增加为4次/天,3个月前增加为5次/天,并口服恩他卡朋片,半片/次,5次/天,息宁半片/次,5次/天,并开始出现便秘、尿频、“开关现象”、异动等不良反应,为求进一步治疗,今来到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就诊,门诊以“帕金森病”收入院。
入院时,患者于某神志清楚,精神较好,言语清楚,应答切题。但面部表情明显减少,颈部稍有抵抗。运动迟缓,行走时起步稍困难,向前冲,步幅小,行走时右上肢摆动减少,双手轮替变慢。我院功能神经外科主任医师王学廉教授根据患者情况指示,于某诊断帕金森病明确,并且患者病程较长,主要临床表现为肢体僵直,运动迟缓,目前口服药物剂量较大,有异动,手术指征明显,安排择期进行立体定向双侧脑深部电极植入术治疗。
立体定向双侧脑深部电极植入术治疗帕金森病
手术在局部麻醉及全麻的情况下进行,安放头部定位器,MR下行头部靶点解剖学定位,内囊结构清晰,丘脑底核、红核可见。局部浸润麻醉,双侧额顶部距眉间中点12cm,中线旁开3.5cm弧形切开头皮。颅骨钻孔,骨缘涂布骨蜡,星状切开硬膜,电灼皮层。根据术前定位,先于左侧STN核准确置入电极,进行体外电刺激以验证疗效,观察及测试患者右侧肢体僵硬改善明显,右侧肢体震颤有改善,右侧肌张力、活动明显改善,观察患者出现肢体麻木及眼球运动异常等不适的刺激阈值满意,无明显不适主诉。固定电极,再次验证疗效及副作用同前。
同样置入右侧STN核电极,进行体外刺激验证疗效,患者左侧肢体症状有改善,固定电极,再次验证疗效及副作用同前。卸载立体定向装置,全麻满意后,患者取仰卧位,头偏向左侧,背部垫高。再次画线,准备于右侧胸前植入脉冲发生器。刀切右耳后头皮至皮下,切口长约3cm,分离皮下肌肉至颅骨表面。右侧锁骨下3cm处作一横切口长约5.5cm,拟将脉冲发生器植入该处皮下。打开右侧头部切口,从头部切口经右耳后切口至右侧锁骨下3cm处,建立皮下隧道。完毕后体外试验电极各个触点反应良好,缝合切口并包扎。术中患者出血不多,生命体征平稳,术毕安全返回病房。王学廉主任医师指示术后予以患者心电监测,头孢唑啉钠2.0g/次,2次/日预防感染,血凝酶止血及神经营养等治疗,密切观察病情变化,遵嘱执行。
患者的术后恢复情况
患者术后第一天,一般情况尚可,患者自述症状较前减轻。王学廉主任医师查房示:患者术后病情平稳,停用心电监测,继续给予头孢唑啉钠2.0g/次,2次/日预防感染,血凝酶止血及神经营养等治疗,继续口服美多芭治疗,密切观察病情变化。
之后患者在院内恢复良好,肢体震颤症状较术前明显减轻,复查头部CT显示:电极位置可,未见明显异常。王学廉主任医师仔细阅片和认真查体后表示:患者手术后未见明显异常,颅内电极位置可,继观生命体征变化,继续加强营养等支持治疗。如无其他问题,可出院进行疗养。
专家提醒,帕金森病是中老年人常见的神经系统变性疾病,多数患者发病数年仍能继续工作,也可迅速发展致残;疾病晚期可因严重肌强直和全身僵硬,终至卧床不起。死因常为肺炎、骨折等并发症。所以一定要早发现早治疗,早期诊断治疗,加强对患者的护理,可有效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相关文章
免费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