样子晚报 2010.04.19 生命周刊连载之三
江苏省人民医院
魏睦新 教授 (博导)王瑶 (急诊科硕士)
在前两讲的文章中,我们不仅理解胃的基本生理功能,同时也了解胃生病的主要病因。细心的人可能会发现这样一个有趣的现象,在疾病来袭时,我们的胃黏膜经常首当其冲,成为被侵袭的主要对象,因此胃部疾病大多从胃黏膜的生病开始。那么我们正常的胃黏膜组成如何?胃黏膜功能如何?我们又是通过谁来发现深在脏腑中的胃的病变呢?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中医科魏睦新
在胃内,胃黏膜犹如胃的一堵天然“长城”,保护着我们的胃壁不受胃液中胃酸和胃蛋白的腐蚀、消化,并时刻处于一个损伤与自我修复的动态平衡机制中。胃在空虚时,粘膜形成许多不规则的皱襞,像田间的一道道沟渠,而贲门和幽门处的皱襞则呈放射状排列,当胃充盈时,粘膜皱襞减少甚至展平。这些皱襞排列的形式对临床诊断很有意义,胃的病变常可见排列形式的改变。
胃黏膜表面遍布着不规则的小孔称为胃小凹。胃黏膜从内到外可分为上皮、固有层和黏膜肌层。上皮由单层柱状细胞组成,这样命名是因为它们像一根根长方形的柱子,在接近胃表面处紧密贴在一起。单层柱状细胞能分泌粘液,由于这种紧密连接和细胞分泌的粘液共同形成胃黏膜的屏障,起保护胃黏膜的作用。固有层有胃底腺,每3~5条胃腺像管道一样共同开口于胃小凹的基底。胃底腺由壁细胞、主细胞、颈粘液细胞等细胞组成。壁细胞又称盐酸细胞,在胃底腺颈部和体部多见,主要作用为合成盐酸和分泌内因子。主细胞又称胃酶细胞,主要分布在胃底腺底部,它能分泌胃蛋白酶原,经盐酸激活后成为胃蛋白酶,可水解蛋白质。颈粘液细胞也能分泌粘液,保护胃黏膜。黏膜肌层分为内环和外纵两个肌层。
胃黏膜是如何保护我们的胃部不受胃液的损害呢?
第一,粘液-碳酸氢盐屏障。正常生理情况下,覆盖于粘膜上皮细胞表面的粘液层处于分泌和降解的动态平衡中,粘液层靠近胃腔面一侧呈酸性(pH=2左右),靠近上皮细胞面的粘液则呈中性或稍偏碱性(pH=7左右)。所以由粘液和HCO3¯共同构筑的这一道屏障能有效阻挡胃内H+向胃黏膜上皮的逆向弥散,保护胃黏膜免受H+的侵蚀;粘液层接近中性的pH环境使胃蛋白酶的活性丧失;由于粘液凝胶的润滑作用,胃粘膜可免受食物中坚硬物质的机械性损伤。如果致病因素导致屏障形成的障碍,则会引起胃黏膜的损伤,可引起胃炎、溃疡等疾病产生。
第二,胃上皮细胞的更新。美国密歇根大学医学系德本教授的研究资料表明,每分钟胃的表面能够产生约50万个新细胞。也就是说只需三天,就可以再生出一个新的胃来。
第三,前列腺素等物质合成。胃黏膜细胞可以合成一类称为前列腺素的物质,它们可以有效地舒张胃部血管,让血流把胃生成的有害物质带走,具有防止或明显减轻有害物质对消化道上皮细胞损伤和致坏死作用的能力,同时还可拮抗溃疡的形成。但是阿司匹林、消炎痛等非固醇类抗炎药及皮质类固醇抗炎药(治疗各种风湿病的常用药物)可抑制前列腺素的合成,因而可诱发胃和十二指肠溃疡。
1932年,光学师Wolf和内镜学者Schindler共同研制的半可屈式胃镜成功,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找到早期发现胃部疾病的曙光。经过一百多年的发展,内窥镜技术不断进步,成为医生的“第三只眼”,通过内窥镜我们可以直接观察到病变,并可经内镜取活组织检查,而且还可在内镜下治疗相应疾病。胃部疾病的诊断,尤其是胃癌的诊断,内窥镜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一般在内窥镜下,正常胃黏膜呈浅红色或橘红色,黏膜光滑、柔软、细致。胃黏膜表面附有一层透明的黏液,此层黏液紧贴胃表面,具有黏滞性和弹性。若胃部出现病变时,胃黏膜形态、排列及色泽等都会出现一些改变。
了解了胃部疾病发病的原因,理解胃病发病的基础,明确胃病的诊断之后,我们应该如何治疗胃部疾病呢?治疗效果如何呢?现代医学和传统中医对胃部疾病的治疗各有何种优势呢?如何选择治疗呢?敬请大家下周继续关注我们的“正视胃的溃疡与复发”。
相关文章
免费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