缺血性肠炎是由于急性或慢性结肠血运不足而引起结肠粘膜坏死和溃疡形成的急性或亚急性结肠疾病。肠血运不足可因肠系膜血管阻塞,也可因这些血管的血循环动力学改变引起。本病发病通常在中老年人,少数也可发生于青年人或儿童。
本病最常见的症状是餐后患者突然发生轻度或中度下腹疼痛,大便出现鲜血或血性粘液便,少数病例可出现剧烈腹痛。可伴有腹泻或便秘,腹胀,病人极度不安,出汗等症状。有的可表现亚急性腹痛以及血便或粘液血便。其原因可能是,餐后人体大量血液集中上消化道,造成原已供血不足的结肠血液更为减少或绝对供血不足,产生结肠粘膜急性缺血性坏死溃疡而出现便血。本病无特别的的前驱症状,腹部检查常仅有轻度压痛,部位大多位于左腹部。任何结肠部分均可罹患,但最常累及脾曲与降结肠。
本病多在患者原有动脉硬化症、器质性心脏病,心房纤维震颤、血栓闭塞性脉管炎、结节性多动脉炎或其他结缔组织等疾病的基础上发病,也有的在施行手术后或行结肠镜检查服泻药肠道准备后发病。本病行结肠镜检查,可明确出血部位和作出诊断。镜下可见结肠粘膜发生单发、直线型浅且较长的溃疡,溃疡之间常见有正常粘膜组织。本病轻的经及时治疗,一般预后较好。严重者可发生休克甚至危及生命安全。
缺血性肠炎的鉴别诊断
1、 小儿菌痢:多见于1-7岁儿童,全身症状重,以腹泻为首发症状,大便每日大于10次,为粘液便,大便镜检可见大量白细胞,大便PH值大于7,大便培养可见志贺氏菌阳性。
2、病毒性肠炎:多见于6个月-2岁小儿,全身症状轻,以呕吐、咳嗽为首发症状,大便每日3-10次,呈水样便,大便PH值小于7,大便可分离出轮状病毒。
相关文章
免费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