恶性心律失常的急救护理

    发布时间:2016-05-05   来源:中华康网   

  一、基础生命支持

  1.绝对卧床休息并立即给予持续中流量氧气吸入,以改善心肌缺氧,降低心肌耗氧量,缓解胸闷、气促等症状。

  2.严密心电监护。心脏危象往往突然发生,有效的心电监护能够及时提供心脏信息,心电图的表现是识别症状的重要依据,故心电监护及心电图检查对恶性心律失常的识别至关重要。护理人员应认真监护病人心电波形,当出现频发室性期前收缩、多源性室性期前收缩、短阵室性心动过速时应立即通知医生。注意电极片贴放的位置要避开电复律的位置。

  3.迅速建立2条静脉通路 该类病人病情发展快,使用药物复杂,只有保持有效的静脉通路,才能及时有效的用药。应保留2路静脉通道,一路静脉输注抗心律失常药物,同时另一路可以静脉输注营养心肌等药物。建立静脉通道时首选一次性静脉套管针,为使急救药尽快显效,同时考虑到有些病人需行急诊介入手术,为方便医生手术,应首选左侧上肢静脉(如前臂静脉、头静脉)穿刺和给药,以提高病人抢救成功率。

  4.训练病人在床上排便,保持大便通畅 向病人解释用力排便可使心脏负荷增加,加重心肌缺血和氧耗,并可诱发严重心律失常,应避免过度用力或屏气,如排便困难应及时告知护士,采取相应措施。在排便过程中密切监护心电图,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二、正确及时心肺复苏是抢救的关键

  在心室颤动发生后,病人将在4 min~6 min内发生不可逆性脑损害,随后数分钟过渡到生物学死亡。因此,恶性心律失常的抢救必须在最短时间内控制,准备好各种抢救仪器和药品,将除颤仪、人工呼吸机、吸引装置、氧气装置、气管插管、切开包等所需物品放在适当位置,以防因器械不到位而丧失或延误抢救时机,并预先将导电糊均匀涂在电极板上,发生室颤立即给予非同步电除颤。

  三、抗心律失常药物的应用及生命体征的监测

  抗心律失常药物的正确合理应用是抢救成功的关键之一。胺碘酮作为抗心律失常的首选药物,其主要副反应是低血压和心动过缓,预防的方法是减慢给药速度,同时胺碘酮对血管的刺激较大,静脉应用时极易引起化学性静脉炎,最好使用中心静脉给药。但由于病人病情变化突然,临床有时候没有进行中心静脉导管留置的条件,在这种情况下,要尽量选择上肢较粗大的静脉给药,选择较细的导管进行留置,避免选择下肢远端静脉。同时在给药时应严格控制滴速,特别是躁动病人,易使针头脱落或输液管打折而中断给药,发生心搏骤停。因此在连续心电监测的同时,应密切观察生命体征的变化及临床表现,15 min记录1次病人的意识、心率、心律、血压、血氧饱和度、呼吸的变化。严密观察病人有无胸闷胸痛加重、呼吸困难、血压下降等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并发症的发生。

  四、心理护理

  恶性心律失常病人发病突然,并伴有心悸、胸闷、气促等不适,一般均有不同程度的紧张、恐慌、甚至濒死感。因此在病人病情平稳时,应允许家属陪护以激励病人的求生欲,并向病人及家属讲述心理因素在疾病治疗过程中的重要性,使病人注意休息,坚持治疗,减轻思想负担。对需安装起搏器或介入手术的病人应以通俗易懂的语言介绍手术的目的、方法、效果,强调手术的安全性,消除紧张不安情绪,通过及时有效沟通,缓解病人的精神压力,做好家属的思想工作,避免外界刺激,从而取得病人和家属的积极配合。

  五、转运途中的护理

  对需住院或做介入治疗和安装起搏器的病人,通知相关科室提前做好准备,电梯等后勤保障准备到位,与转入科室护士做好病情、处置与用药情况的交接班。转运时搬动病人要注意平稳,动作轻柔,用平车运送病人时推车不可过快,保持输液管通畅。一般取平卧位,头偏向一侧,携带有心电监护装置的除颤器、氧气袋、病历、护理记录等,备好各种抢救物品和药品,由医护人员护送,全程监测病人心电图和意识变化,随时随地做好抢救准备工作。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免费咨询在线专家 立即咨询
心律失常的病因都有哪些 
心律失常这种病理现象在人群中广泛存在,那么他究竟因何而起呢?是什么引发了心律失常呢,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人都会有心律失常的症状呢?一、药物作用如圭尼丁、洋地黄、氮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