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脑瘫的诊断条件都有哪些

    发布时间:2016-03-29   来源:中华康网   

  在小儿患上了脑瘫之后,会造成很多影响,平时大家需要尽早认识脑瘫的发生,要全面进行调节身体,而且要注意一些诊断方法,避免造成更多影响,导致中枢性瘫痪,而且会出现运动障碍,那么,小儿脑瘫的诊断条件都有哪些?

  小儿脑瘫的诊断条件有以下4项:

  (1)发生在母孕期、围生期或新生儿期的及1岁以内的致病因素,或称之为高危因素。所谓围生期,是指母孕28周起到新生儿7天为止的这一时期。该阶段中的许多不利因素会导致小儿脑瘫的发生,尤其重要的是胎儿宫内窘迫、羊水早破、羊水混浊、新生儿窒息及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低出生体质量儿以及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颅内出血等。婴儿期的致病因素多见于迟发性维生素K缺乏症、脑外伤、脑膜炎、脑炎、先天性遗传性代谢病、头小畸形、脑积水等。

  (2)婴儿期出现的非进行性中枢性瘫痪,表现为运动障碍或姿势异常。婴儿期是指1岁以内,非进行性是指婴儿的临床表现不会随着年龄的增长越来越严重,甚至死亡,中枢性瘫痪是指神经系统检查时显示出脑损伤的阳性体征,包括肌张力、异常姿势、腱反射及病理征等。换句话说,如果症状在1岁以后出现,随着年龄增长不断恶化,或者不具备中枢性瘫痪神经系统体征者,就不能诊断为中枢性瘫痪。

  (3)可伴有或没有智力低下、癫痫、行为异常、感知觉障碍及其他异常。这里需要强调,对于脑瘫患儿的智力评价需谨慎,不要光凭一次的智力测验结果贸然做出过早的结论。

  (4)除外进行性中枢性瘫痪及一过性运动发育迟缓。中枢性瘫痪可分为进行性与非进行性两大类,小儿脑瘫属于非进行性的,预后要比进行性的良好得多。所谓一过性运动发育迟缓是指某些小儿由于个体发育上的差异,在1岁以内运动功能可能比健康小儿的发育成熟时间略微慢一些,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会追上来,最后与健康小儿的发育水平一样,早期很容易与小儿脑瘫混淆。

  脑瘫的治疗办法有哪些

  1、医疗仪器的使用

  通过使用超声扫描心脑血管治疗仪、神经肌肉治疗仪等医疗仪器,来改善和促进脑瘫患儿神经肌肉功能恢复。

  2、治疗功能训练

  通过抑制异常反射通路和运动等功能训练,建立孩子新的条件反射,更好的促进正常反射通路和运动。

  3、中医手法康复

  采用刺激、按摩等中医疗法,降低肌张力,矫正脑瘫患儿的异常姿势,使肌体的运动功能恢复到正常。

  4、药物治疗

  主要使用营养脑神经细胞的药物,起到一定的辅助性作用。

  5、手术矫正

  对一些经过训练仍没有见效的脑瘫患者采取手术治疗,这是使孩子恢复运动功能的方式之一。

  大家应该尽早认识小儿脑瘫,平时生活中,应该注意一些治疗方式,全面进行治疗,很多的患者还会出现瘫痪,所以,要注意全面进行护理,合理的进行保健,并且在日常生活当中,也要注意自我意识方式,有效地进行调节病情,避免带来更多困扰。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免费咨询在线专家 立即咨询
小儿脑瘫的原因 
脑瘫发生原因较复杂,约有80%以上的病儿可追查出较明确的致病原因。但仍有15%~20%发病原因不清楚。直接的原因是脑损伤和脑发育缺陷。出生前母亲怀孕早期感染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