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天前发了个微博,谈到一个观点,即新生儿发热严禁应用阿司匹林和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药品。五天来,时而有私信发来,表达对此话题的关注。有家长问:新生儿之前用过退热药,现在该怎么办?有医生说:教科书中说新生儿不用退热药,但现实中大家都在用,而且有效;如果不用,孩子退热慢,家长往往会很着急!还有医生疑惑,新生儿发热用什么药呢?总不能用激素吧?激素的副作用不是更大吗?!当然,也有一些纯粹的质疑,观点多多,这里就不一一列举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青浦分院儿科徐灵敏
我很愿意和大家展开充分的交流,但有一条原则,在此前也做过说明,就是“微博只交流思想、表达观点、分享经验,不做疾病咨询。”我认为,这也是保持医者独立性的必要条件。同时,秉持 “保障儿童健康、提高生命质量”的理念,我也经常在微博中和很多同仁交流思想。对于常识性、规范性的临床医学问题,也是作为医生必须牢记并执行的科学问题,我觉得应该在基础学习中、基本应用中已经得到了解决。在现实中,确实又存在不应该存在的疑问、困惑、难题,甚至有些资深的儿科医生也往往身陷迷津、难解纷扰,这也许是我们医学教育和继续教育亟需花大力气研究解决的问题,也或许是我们当下所处的医疗环境太复杂、影响临床医生决策的因素太多……,有人说当今的医疗环境戾气太重,可能有一定的道理吧!但作为儿科医生,我不希望让这种负面的东西过多影响天真的孩子,相反,我希望大家都用宽厚仁爱之心来对待儿童,来认真讨论儿科医疗各种问题。以下,是我对这个关于新生儿发热博文的进一步说明。
我2014年9月30号发的微博原文是:“每次门诊后总会有担忧,一服了退热药的新生儿血RT三系减少,希望停药后3天会恢复。4年前我的《新生儿急症救治http://t.cn/RhndsmP :新生儿发热,严禁应用阿司匹林和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药品,因可引起新生儿青紫、贫血及便血、吐血、脐出血甚至脑内出血的现象,有时因未得到及时抢救而死亡。”
首先,博文的基本观点引自本人4年前在国家级核心期刊发表的一篇专家专论,我自信内容的科学性经得起推敲!其次,我写的“每次门诊后总会有担忧,一服了退热药的新生儿血RT三系减少,希望停药后3天会恢复。”并未指明是哪天的门诊,更未特指哪个孩子。这样做,也是为了避免不必要的医疗误解。因为医疗的复杂性与社会的复杂性息息相关,作为医生,在坚持科学精神的同时,也必须坚持职业道德,相信我的医疗同仁们能够做出准确、合理的判断,能够给出良好、科学的治疗意见,这也是我对医生这个群体的基本自信!
话说远了,言归正转。新生儿系指从脐带结扎到生后28天内的婴儿,是人类发育的基础阶段,要经历从母体宫内寄生到宫外独立生活的巨大转变,各器官功能发育均不完善,适应性差,抵抗感染的能力弱,易患各种疾病,且病情发展快。新生儿期对疾病的反应有很多不同,更多时候是反应低下,所以临床决策上与其他年龄的孩子有很多不同。
新生儿体温调节功能尚不成熟,在过分保暖、患感染性疾病或是在炎热的夏天喂水不足时,均可以引起发热。新生儿的体温大于37.5℃可视为发热,应积极寻找原因,给予积极有效而安全的处理措施。新生儿发热的救治措施不同于其他年龄阶段,新生儿发热的处理原则及大家关注的问题可归纳为以下七点:
新生儿体温在38℃以下时,一般不需处理。当体温大于38℃时,可将孩子襁褓打开,通过皮肤散热降温。也可给予患儿温水洗浴,以达到物理降温的作用。
对于发热的新生儿,最重要的是通过临床观察、体格检查和必要的实验室检查,查明病因,积极针对病因进行有效安全的治疗。
新生儿发热时,严禁应用阿司匹林和对乙酰氨基酚等退热药品。临床上经常发现因服用退热药而引起新生儿青紫、贫血及便血、吐血、脐出血甚至脑内出血的现象,有时因未得到及时抢救而死亡。
新生儿常因喝水太少引起发热,特别是在炎热的夏天,因此喂水很重要,每隔2小时给孩子喂5~10毫升白开水或白糖水,一般24小时内即可退热。
在降温时必须注意,一旦体温下降就应停止降温措施,防止矫枉过正,使患儿体温偏低。发热后的新生儿易出现便秘,给予开塞露肛门栓剂通便即可,禁用泻药。
有些持续高热不退的感染性发热,在明确病因、积极对症支持治疗的同时,可以用地塞米松等肾上腺皮质激素退热、减轻孩子的炎症反应和痛苦,但要严格把握用药的时机、剂量和时间。
一般情况下,常用退热药的副作用,在停药3-7天后会自然消失,如果用药1周内未见副作用,就不用为此忧虑了。
以上是我对2014年9月30号博文的补充,可能因此又会引起一些相关问题的思考。医无止境,我愿与大家一起多交流、多学习,共同提高。
相关文章
免费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