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长预防子女发精神病能做到的事情

    发布时间:2015-05-12   来源:中华康网   

  父母一方患过精神分裂症或者情感性精神障碍,所生子女的同病率比常人为高,尽管缺乏明确的预防措施,但鉴于心理应激能促发精神疾病,故减少对孩子的人为心理应激还是能做到的。南京脑科医院精神科喻东山

  一。学习

  ⒈超前学习培养:在学龄儿童或青少年,父母对孩子智力的过高期望,对孩子学习的过度培养,让他先人一步,学有所长,这种“关心”的结果是减少了孩子的童趣,增加孩子的不高兴,增加孩子的心理应激。要知道,你的孩子比别的孩子更脆弱,更经不起折腾,也许别的孩子经过这一折腾,成功了,事迹上报纸了;你再按照这一模式培养,孩子发病了,上精神病院了。报纸上介绍的神童,毕竟是低机率事件,常人去模仿,多半不能重复其结果,患过精神病的子女去模仿,引发精神病率就增加。

  ⒉对于功课要求:对于孩子的功课,只要能跟上大众就可以,不完成基础作业,当然要督促,你不督促,等到老师骂他,心理应激更大,等考不及格,心理负担就更重;另一方面,如果孩子已经考到90分以上,还哭哭啼啼,说是没考到班级第一名,这时你要警惕:不是好兆头。孩子已有超常焦虑,你可不要认为她是“严于律己”喔!你要让她降低要求:考到班级前5名就是尖子,考到前10名就是上乘。

  ⒊花钱上好学校:学校分好、中、差三等,你按照孩子的考分,让他上相应的学校,他在班级是主体中的一分子,很容易跟上班级进度,发挥自己能力。如果你“黑心”,想让孩子上比他考分高一级的学校,也许你花几万块钱,找人让孩子能挤进好学校。我告诉你,你办了坏事。你只想到好学校的师资好,升学率高。你没想到,你孩子是最低分进学校的,他在班上是差生,而老师是根据班上中等生水平来讲授的,你的孩子通常跟不上进度,他可能属于95%升学率剩下的那5%,所以,上不是他力所能及的好学校,是促进发病的重要因素。

  总之,对孩子这颗苗苗,我们负责浇水,帮助扶正,只要可能,尽量少剪枝。

  二。情感

  1.遇到困难找不找你?如果你的孩子一有困难,就向你求助。这说明,你是他的依靠,他通过你可以解除心理应激,你是他称职的父母。如果他在外面闯了祸(例如,未婚先孕,那男的又跑了),他不跟别人商量,而是找你商量,说明你平时对他很好,他无论犯了什么错或罪,你都会站在她一边说话。你别嫌烦,这是他对你的信任,可别错过帮助他的机会喔!

  如果你的孩子遇到困难,从不向你说,喜忧从不与闻。遇到灾祸,宁可找朋友商量、借钱,天大的事也不向你开口、伸手。我告诉你,在他心里,告诉你是害多利少,即使你最后帮助他渡过了难关,也是在他受尽你的侮辱之后。当遇到心理应激时,别的孩子都向父母求援,而你的孩子不向你求援,这不是他内向,而是你平时对他不好,你这个父母不称职。你不要说,“我对他挺好,比如说1,2,3…。”没用,他不信任你,就是你不称职的最好标准。当他在青少年期遇到困难时,少了父母的支持,心理应激比别人更难排解,促发精神病的机率就会增大。

   

  孩子与邻居、同学发生纠纷,许多家长不管有理没理,为了息事宁人,总是责备自己的孩子,有时也因为是惹不起别人的缘故,这很好理解。但他们回到家里,关起门来,应跟孩子分析是非,不论孩子是对是错,都要对孩子表示理解和安慰,并将在外人面前为什么要那样说的原因,告诉孩子。让孩子知道,在外遇到矛盾,父母内心是护着自己的,不管他们表面上说什么。可是,许多父母当着外人责备自己的孩子后,回家就不再提起,这让孩子感到,将来在外遇到纠纷,父母都是责备自己的,故孩子在外再遇到困难,就不肯跟父母讲。

   

  听过“子为父掩,父为子掩”的故事么?有人问孔子,“父亲偷羊,儿子揭发他,好不好?”孔子说,“我们这里的人不是这样的,我们这里的人是儿子帮父亲说话,父亲帮儿子说话。”强调亲情大于公共规则。在这样的家庭氛围下,孩子有什么困难不敢跟父母说呢?

   

  2.满足认同心理:当父母的有没有发现?孩子在成长过程中,要花很多冤枉钱,例如,买气球、买灯笼、买玩具汽车,等等,这些东西买来,就是准备被弄坏的,纯粹是买高兴,买安身。如果不买又怎样?不买就是一顿哭闹 ,“哭就哭,哭哭就好了”,不对!你太不关心他的感受了,别的小朋友有,他没有;别的小朋友玩过,他没玩过,他是什么感受?谈起这个主题,别的小朋友洋洋得意,他能说什么?他在小朋友群里没有话语权,这对他的自信发育有利还是有害?

  但是有的东西孩子闹着要买,该不该买,确实让家长犯难,例如游戏机吧,不是买不起,而是买来后会影响孩子学习,不买孩子又吵:“我们同学每人都有。”你怎么办?我说,“你给他买,不买他自卑。”你说,“要买就买好的。”我说:“不对,买差的。”“买差的不容易坏吗?”“就是要它容易坏,买的时候不可能坏,而是玩了一段时间才坏,这就达到目的了。”就是说,既满足他玩过了,又不能让他老是在玩,玩坏了再要买,就不给了,“我给你买过了,你自己不爱惜,怪谁?”。其实你心里窃喜:“坏了才好。”

  ⒊忽视:父母如果见到青少年暗自买了性安慰品(例如充气娃娃),知道他有性欲望了,不要大惊小怪,既不问,也不提,装作不知道。你越问,他藏得越深;你越关心,他越反感;你说我很理解,他说你闯入了他的私人空间。

  本文系喻东山医生授权发布,未经授权请勿转载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免费咨询在线专家 立即咨询
通俗易懂谈精神分裂症 
精神分裂症是最常见的一种精神疾病,差不多每一百个人中就有一名患者,所以无论农村还是城市我们经常能见到他们的身影,老百姓常说谁谁“疯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