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983中5月以来,在我国一些地方发现在儿童中流行一种新的传染病。由于这种传染病的主要病征发生在手上、足上和口腔内,所以称之为手足口病。手足口病是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性出疹性疾病,一般人群对肠道病毒普遍易感,感染后可获得免疫力。
成人大多已通过隐性感染获得相应抗体,由于婴幼儿机体免疫力较差,所以手足口病多发生于5岁以下的婴幼儿。可引起发热和手、足、口腔等部位的皮疹溃疡,大部分患儿都是轻型病例,个别患儿可引起心肌炎、肺水肿、无菌性脑膜脑炎等较严重的并发症,极个别患儿治疗不及时可导致死亡。
引发手足口病的肠道病毒有20多种,其中柯萨奇病毒A组16.5、9、10型,B组2、5型新肠道病毒71型(EV71),以及疱疹病毒、腺病毒等、最多见的病毒是柯萨奇A-16型病毒。手足口病全年都可发生,其中6~8月份为手足口病发病高峰。根据国内外报道,每隔2~3年流行一次,手足口病的潜伏期为2~7天,起病一般较急,患儿常有发热,体温38℃~400C,热程多为4~7天,7天以上者少见。病初部分患儿多伴有流涕、咽痛、厌食、呕吐、腹泻等症状。
患手足口病后不久,在患儿手足远端部位如手指、手掌、足趾以及口腔出现红色小丘疹并迅速转为小疱疹,直径2~4mm,如米粒大小,呈圆形、椭圆形,周围有红晕有时在患儿臀部及肛周也可见到。在临床上本病以手足口腔疱疹为主要特征,故通称为手足口病口腔疱疹。
多分布在舌颊黏膜、口唇、硬腭、咽扁桃体等处,并很快变成小溃疡。患儿流涎(流口水),吃东西时痛,甚至严重影响进食。手足口病一般经5~7天的治疗可自行恢复,为一自愈性传染病,一般不留后遗症。皮肤疱疹多不溃破,也不留下疤痕。以上这些都是手足口病患儿的常见症状,一旦患儿出现精神不振、嗜睡、频吐、甚至抽搐或者表现为烦躁不安、呼吸困难、心前区不适、心动过速、心动过缓、腹痛、手脚发凉等严重症状,多提示病情危急,可能并发了脑炎、脑膜炎、心肌炎等并发症。家长应立即带患儿去医院进行全面的检查,以免延误诊治导致严重不良后果。
相关文章
免费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