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天到了,门诊上由家长带孩子来看尿频的多了,最近就碰到了几例。
病例① 5岁女孩,由爸爸、妈妈和奶奶带来看病,病情描述:间断尿床、尿裤1个月,多在白天出现,偶尔夜间发生,无尿痛,无其他不适。查尿常规正常,外阴无异常。跟孩子单独交流得知,由于奶奶老是骂她,她就故意小便,让奶奶老是跟她换衣服洗衣服。苏州市立医院儿保科陈迎春
病例② 6岁半女孩,因尿频一周就诊,夜间尿频消失,无其他不适,查尿常规正常。跟孩子单独交流,问其尿频原因,孩子闭口不说,再问是否被爸爸妈妈骂了还是打了,孩子突然委屈地大哭说妈妈打她。
病例③ 5岁女孩,尿频8天,夜间正常,爸爸妈妈带来就诊。6天前因尿频就诊,查尿常规提示白细胞2-4个/H,予头孢霉素口服抗炎治疗无效。跟孩子单独交流告知爸爸会打她。
以上几例都是女孩,病情特点是:白天尿频,夜间消失,尿检查正常,抗生素治疗无效,发病均是在出现尿频或尿床后遭受家人的责备或打骂,使得精神神经紧张症状加重。那么,家长怎样对待尿频的孩子呢?首先要认识什么是神经性尿频,才能在孩子出现尿频时正确对待它。
神经性尿频是指非感染性尿频尿急,是儿科一个独立的疾病。患儿年龄一般在2~11岁,尤以4~5岁儿童多见。其发病特点为尿频,每2~10分钟一次,每日20~30次,每次排尿量很少,有时仅几滴。常在上床睡觉前、吃饭时、上课时加重,有的孩子当父母和周围人越加注意或训斥时也就越厉害,入睡后尿频症状消失。
由于小儿大脑皮质发育尚未完善,对脊髓初级排尿中枢的抑制功能以及对植物神经和情绪活动的调节控制的能力均较弱,易在某些精神因素的刺激下而诱发本病,如受到惊吓、精神紧张、环境的突然改变等会使抑制排尿的功能失调而发病。
发现孩子尿频时,首先要到医院进行检查,以排除感染性疾病。一旦确诊为神经性尿频,纠治的关键是寻找可能的致病原因:如新近入学,被人寄养,父母的突然分离,亲人的死亡,害怕打针或考试,对某些动物的惧怕等。
面对神经性尿频的孩子:(1)家人不要过分关注或横加指责,不要打骂和训斥,要鼓励小儿将两次排尿间隙的时间尽可能延长,并记录每天两次排尿间隙的最长时间,如有进步,可适当给予奖励。(2)要反复告诉孩子他们是健康的,尿频症状会很快改善,消除他们的不良心理因素和鼓励他们说出使他们烦恼的事情。(3)要与孩子共同玩耍和游戏,一起参加户外活动,转移他们的注意力,关心他们提出的问题,给他们认真的解释和安慰,让他们对害怕担心的问题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使其尽快恢复到以前轻松愉快的心境之中。(4)对于在校学习的儿童,还要取得学校老师的配合,理解和安抚孩子,使他们在学校上课时心情放松。随着精神和情绪的放松、恐惧心理的消除,尿频就会自然而然地得到纠正。(5)必要时可采用一些调节植物神经功能和松弛膀胱逼尿肌的药物进行治疗。
相关文章
免费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