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某确诊感染艾滋病后,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他的情绪一直都处在波动状态中,思想里总充斥着众多的压力和自责,精神也一度陷入最低谷,吃不好睡不好,不愿去工作不愿去跟别人交流,只想逃离。不过,好在随着市疾控中心防艾专家们的定期随访关怀以及相关志愿组织团体的帮助支持,经过漫长时间的调整,杨毛又慢慢恢复到了以前的生活状态,不再害怕,不再哭闹,也不再怨恨任何人。
相反,正是因为这件事,让他更加深刻认识和体会到了生命的意义,更加懂得了珍惜自己爱护他人,也更加热爱工作和生活。
在消除对艾滋病的恐惧和担心后,在接下来的三年左右的时间里,杨某的各项身体状况也一直处于正常健康水平,没有太多明显的不适症状,平时的工作生活也步入正轨,他甚至还做起了个体生意。当时,挂在他嘴边最多的话就是,一定要在有限的时间里发光发热,尽最大的努力更好地善待父母和身边人。
天有不测风云,可能这期间太过自信,杨某在服药治疗上出现了疏忽和大意。2010年10月27日,杨某再次进行的CD4检测结果显示,他的CD4(人体免疫系统中的一种重要免疫细胞)已经降低到184,这意味着杨某必须服用药物。可自信乐观的他“感觉都挺好,没什么事儿”,所以没有听从专家的建议服药。他还反复强调,“如果吃药太早,药物副作用对身体的伤害也会相对更大”。
在他的反复坚持下,专家按照自愿的原则只能尊重他本人的意见。
转眼到了2011年春天,34岁的杨某,相继出现了与艾滋病有关的征象:腹泻,疲劳,发烧,没有食欲。很短的时间内,体重减少了5公斤左右。2012年8月,杨毛住进了医院。经过各项检查,医生发现他已经感染了肺炎,此时淋巴也开始肿大,医生能做的便是对症治疗,再后来……尽管医生们做了一切能做的努力,但最终还是未能挽救他的性命。35岁的杨某最终严重高烧陷入昏迷,在呼吸系统衰竭中逝去。亲人和朋友们无限悲伤。“这一切似乎来得有点太突然,但并不意外,艾滋病其实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抗艾过程中的疏忽和大意”。这是医生对杨某的描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