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乌头始载于《神农本草经》,为毛茛科乌头属植物乌头(栽培品)AconitumcarmichaeliDebx.的母根。生于山地草坡或灌木丛中。分布于辽宁南部、江苏、浙江、安徽、江西、山东、河南、湖北、湖南、广东北部、广西、四川、贵州、云南、陕西、甘肃。主要栽培于四川。湖北、湖南、云南、陕西等地也有栽培。6月下旬至8月上旬采挖,除去地上部分茎叶,摘下子根(即附子),取母根(即川乌头),晒干。古代对川乌头的炮制方法繁多,可分为浸泡等水处理,烘、焙、煨、炮等干热处理和蒸、煮等湿热处理三种类型,三类方法皆能达到去毒目的。现今主要用蒸、煮的方法。煮或蒸制:取川乌头,大小个分开,用水浸泡至内无干心,取出,置锅内,加水煮沸4~6h或置蒸笼内蒸6~8h,至取大个及实心者切开内无白心,口尝微有麻舌感时,取出,晾至六成干,切厚片,干燥。
药性与功效主治:辛、苦,热,大毒。归心、肝、脾、肾经。功用祛风除湿,温经,散寒止痛。主治风寒湿痹,肢体麻木,半身不遂,头风头痛,心腹冷痛,寒疝作痛,跌打瘀痛,阴疽肿毒。并可用于麻醉止痛。
用法:内服煎汤,3~9g;或研末,1~2g;或入丸、散。内服须炮制后用;入汤剂应先煎1~2小时,以减低其毒性。外用:研末撒或调敷。阴虚阳盛,热证疼痛及孕妇禁服。反半夏、栝楼、天花粉、川贝母、浙贝母、白蔹、白及。酒浸、酒煎服,易致中毒,应慎服。
药理研究证实,川乌头具有抗炎镇痛、降血压、抗癌等作用。治疗一些关节疼痛的中成药如关节炎丸、小活络丸、风湿痹痛膏等均含有川乌头。
川乌头毒性较大,由乌头碱类生物碱引起。乌头碱口服0.2mg可引致中毒,致死量为3~4mg。中毒症状主要以神经系统、循环系统和消化系统的表现为主。乌头碱对心脏毒性较大。经过炮制,乌头碱类生物碱含量大大降低,毒性也明显降低。合理的配伍,可明显降低其毒性和不良反应。中毒症状:口腔灼热,发麻(从指头开始渐达全身),流涎,恶心,可能呕吐,疲倦,呼吸困难,瞳孔散大,脉搏不规则(弱而缓),皮肤冷而黏,面色发白,可能突然死亡。
预防川乌头中毒要做到两个方面,一是规范炮制,内服不用生品;二是严格控制剂量,入煎剂最好先煎,并以口尝无麻辣感为度。三是内服一定要对证,风寒湿痹者用此,如湿热痹证忌用。如出现乌头中毒症状应当及时抢救。中药解毒,可将甘草、干姜与川乌头同煮,能降低其毒性。若出现中毒现象,也可用干姜、甘草解之。同时,萝卜、银花、绿豆、生姜、黄芪、黑豆等均有解川乌头之毒作用。如出现中毒反应,应立即停药,轻者可用生姜、甘草各15g或绿豆12g,甘草6g,水煎服,或甘草、黄连各6g,水牛角5g,水煎冲服。
特别要提醒的是:现常用人用乌头浸酒服,用来治疗关节疼痛病症。但这不是保健品,不可随意服用,只适合于风寒湿引起的关节疼痛,不可长期服用,且用量要小。
另有“草乌头”,功效与中毒与川乌头相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