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围生医学和新生儿医学的发展,越来越多小胎龄、低出生体重的早产儿得以存活, 但近年来,早产儿宫外生长迟缓(EUGR)的现象引起广泛关注,许多早产儿的营养状况偏离目标。合理的营养支持不仅关系到近期生长和疾病转归,而且直接影响远期预后,充足均衡的营养是保证早产儿健康成长的物质基础。
宝宝在住院期间完成了早产儿营养管理程序的第一至二阶段,出院后自动进入第三阶段――“出院后时期”,即出院至1岁的管理。科学的营养管理有利于早产儿的体格生长、促进神经系统发育、降低成年期相关慢性疾病的风险。
出院后营养管理目的,是帮助早产儿达到理想的营养状态,满足其正常生长和追赶性生长两方面的需求。重点包括喂养和生长、代谢的评估。
监测频率
出院后6月龄以内每月1次,6~12月龄每2个月1次, 高危早产儿应每月1次。
监测项目
1.喂养评估,出院后1~2周内进行首次评估,内容包括喂养的乳品种类、 每天的奶量、每次喂奶所需时间、有无呛奶、呕吐、大小便次数和性状等 。
2.生长评估,基本指标包括体重、身长和头围。目前国际上对早产儿体格生长的评价按胎龄40周前和40周后采用不同的方法。胎龄40周前参照早产儿生长曲线图(见下图),胎龄40周后按校正年龄,参照我国正常婴儿的生长标准(见下图)。由于早产儿的追赶性生长常表现在1岁以内,尤其是前半年,因此校正月龄6个月以内理想的体重增长水平应达到同月龄标准的第25~50百分位,身长增长紧随其后,而头围的增长对神经系统的发育尤为重要。
3.营养代谢评估,判断早产儿营养状况不能局限于是生长监测,尤其对高危儿应结合血液营养代谢指标综合评估。常用指标包括血红蛋白、尿素氮、碱性磷酸酶、钙、磷、前白蛋白和25羟维生素D等。
4.强化营养时间及乳类转换,一般来说, 高危早产儿强化营养时间需要6个月左右, 但如果能提前达到生长目标,则应逐渐停止强化,避免过度喂养。并发症较多和有宫内外生长迟缓的早产儿可能需强化至校正6月龄以上,甚至1岁。根据体格生长各项指标在校正月龄达到第25~50百分位、小于胎龄儿大于第10百分位、结合体重增长速率是否满意,在达到追赶目标后,逐渐终止强化喂养。注意避免体重大于第90百分位。
早产儿出院后医学管理的制度化和规范化,不仅仅是儿童保健专业队伍的成长,还需要监护人的理解与配合,医学科普知识的宣传也就必不可少啦。
相关文章
免费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