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音神经性耳聋

    发布时间:2015-09-09   来源:中华康网   

  耳蜗及蜗后病变引起的耳聋称为感音神经性耳聋(sensorineural deafness),其中耳蜗病变最常见,其引起的耳聋又称为耳蜗性或感音性聋。蜗后病变的部位包括听神经、中枢听觉传导通路,因此蜗后病变引起的耳聋又称为蜗后性聋、神经性聋或中枢性聋。第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卢连军

  一、耳蜗性聋

  【病因】

  1.先天性:可分为基因或染色体异常导致的遗传性耳聋、由妊娠期母体因素或分娩因素引起的非遗传性耳聋。

  2.噪声: 强噪声暴露可导致耳蜗机械性或代谢性损伤,进而引起耳聋。

  3.创伤: 颞骨骨折或气压性损伤均可导致迷路震荡或迷路挫伤,引起耳聋。

  4.感染:耳部感染侵入内耳骨迷路或膜迷路可导致迷路炎。

  5.耳毒性药物:部分药物对内耳听觉或前庭功能具有毒性作用,进而可引起耳聋或前庭症状。常见的耳毒性药物包括氨基糖甙类抗生素、抗疟药、抗肿瘤制剂、水杨酸盐类的止痛药和袢利尿剂等。

  6.免疫因素:自身免疫性综合症可导致双耳非对称性耳蜗性耳聋,如Cogan综合症、Wegener氏肉芽肿病和原发性内耳自身免疫病。

  7.年龄因素:伴随年龄老化可出现内耳的退行性改变,进而引起听力损失。

  8.突发性耳聋:原因常不明,表现为突然发生的耳蜗性听力损失。

  9.其他:包括内耳供血障碍、代谢性疾病、耳蜗性耳硬化症等。

  【临床表现】

  1.听力损害:表现为耳聋和听觉失真。耳聋可突然发生,如突发性耳聋;但通常多表现为缓慢进行性耳聋,如老年性耳聋;另外,尚有一些耳蜗性聋,一旦致病因素消失后,耳聋程度及维持稳定,如药物性和噪声性耳聋。

  2.耳鸣:耳蜗性耳聋常伴有主观性耳鸣,音调及程度因病因而异。

  3.前庭症状:耳蜗性聋可伴有前庭症状,如眩晕和平衡障碍。

  【诊断】

  1.病史:需要明确有无噪声暴露史、头颅外伤史、中耳炎病史、家族史和耳毒性药物应用史等。

  2.检查

  (1)耳镜检查:正常。

  (2)听力学检查:纯音测听图示气、骨导阈值均增加,尤以高频听力下降多见;声阻抗正常;耳声发射消失;听觉脑干电反应波形可消失,如存在则I-V波间期正常。

  (3)影像学检查:颞骨CT可以显示畸形、外伤等原因所引起的骨迷路改变;MRI用于排除听神经及脑干病变。

  【治疗】

  1.药物治疗: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根据不同的病因,常采用的药物包括扩张血管药物、降低血液粘度药物、溶栓药、B族维生素、激素、抗菌素和抗病毒药。

  2.助听器:助听器是一种扩音装置,主要适用于中度至中重度耳聋患者。

  3.人工耳蜗植入:人工耳蜗是一种声电转换电子装置,包括植入体和言语处理器两部分,适用于极重度耳聋和全聋患者。

  二、蜗后性聋

  【病因】

  1.肿瘤:内听道和桥小脑角肿瘤,如听神经瘤。

  2.血管压迫:桥小脑角微血管压迫听神经,如小脑前下动脉、小脑后下动脉等。

  3.听神经病:为不明原因的、以低频听力下降为主的双耳感音神经性聋,ABR引不出或明显异常,但耳声发射正常。

  4.创伤:如颞骨横形骨折。

  【临床表现】

  蜗后性聋的症状与耳蜗性聋的症状基本相同,但蜗后性聋患者言语分辨率往往很差。

  【检查】

  1.耳镜检查:正常。

  2.听力学检查:纯音测听图同耳蜗性聋;声阻抗正常;耳声发射正常;听觉脑干电反应波形可消失,如存在则I-V波间期延长。

  3.影像学检查:MRI是诊断内听道、桥小脑角和脑干病变首选方法。

  【诊断】

  蜗后性聋的诊断相对比较困难,有赖于脑干电反应和MRI检查。

  【治疗】

  1.药物治疗:尚无有效的治疗药物。

  2.助听器:助听器的应用存在争议,主要问题是无法提高言语分辨率。

  3.人工耳蜗植入:对听神经病,有人工耳蜗植入术初步报道。

  4.听觉脑干植入:针对双侧听神经瘤、双侧外伤性蜗后性聋,可选择听觉脑干植入。

  5.病因治疗:如内听道和小脑桥脑角肿瘤的手术切除。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免费咨询在线专家 立即咨询

    本文延伸阅读
神经性耳聋的概述 
神经性耳聋是指内耳听觉神经、大脑的听觉中枢发生病变,而引起听力减退,甚至听力消失的一种病证,常常伴有耳呜。神经性耳聋的时候,实际上是指“感音神经性聋”,包括耳蜗...
    热门阅读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