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在中国找不到好医生,这绝对是侮辱性的瞎说。在中国大陆,好医生是不少的,而且很多好医生默默无闻地为着患者服务。
最近看了一篇报道,说可能是“世界最好”的医院梅奥医疗集团在中国大陆设“商务处”,方便中国大陆的“不差钱”的患者转送到美国,找最好的医生看病。港媒是如此报道的:当美国顶级医院通过内地合作伙伴扩大业务时,更多的中国有钱人开始在美国求医。据业内人士表示,大部分想到海外求医的患者已经去过了中国的顶级医院,并极度渴望得到更好的治疗方法或更高的生存率。报道称,美国最受中国病人欢迎,其他受欢迎的地方依次是英国、德国、日本和新加坡。
我看后,以自己的经验做出以下三个判断:1.在中国大陆“找不到”好医生?可能不是;2.在中国大陆找不到好医院?可能是;3.在中国大陆找不到好医疗?一定是。
我的三个判断得到大多数人的认可,但也有不同的意见,这完全是正常的。因为不同的利益团体有不同的视觉,不同的患者团体有不同的感受。
如果说在中国找不到好医生,这绝对是侮辱性的瞎说。在中国大陆,好医生是不少的,而且很多好医生默默无闻地为着患者服务。我所说的“找不着”的含义是“It's hard to find the right doctor。”(难以找到合适的医生)。因为“好医生”都在大医院里面,换言之,到了大医院就找到“好医生”。在这种情况下,“好医生”也找不到合适的病人。病人到了大医院就以为“找到”了好医生。殊不知一种“找不到”好医生和浪费好资源的情况当前并存着,医生与患者都在一种无形的压力下苦苦挣扎着。
我不介意一些人为了一些不同的观点不顾中国目前的现状而谩骂。为什么会出现“好医生”不好找呢?有人说被权贵垄断了。我不认为完全是,而是制度造成“被垄断”。假如,好医生不被虹吸到大医院,假如医生是流动的,假如医生不是因为“创收”而收入好凭医术吃饭的,假如医生的本领离开大医院也能得到很好的发挥。假如以上的假如都不成立的,病人是否找的医生,和医生要找的病人会容易些?
其实,中国人在现有的制度下,甚至追溯到现代医学昌明之前,或进入医改时期,病人都是在找医院看病,而不是找医生看病,这种现象也随着高速公路的发展、高速铁路的发展越来越明显。这无关中医、西医之差异。就算是到中医院看病也是看“大医院”。中医院之所以可以发展,也不得不购进大量的现代设备,而且不是一般的设备,不然没有病人来,医生也很难“发挥”作用。
其实,中国人到国外看病,找的还是“大医院”、名医院。他们与美国人看病的方式不一样。美国顶级医院在中国“设点招商”,正是看中了中国人的心态――贪大崇洋。如此的“招商引资”总比在中国“设厂”办医院经济很多。因为他们知道办医院不同办工厂,引入设备就可以。知名的专家与办院的文化难以移植,同时对医生与医学的价值观的基因位点差异太大,难以同化,所花费的“抗排斥药”成本大。再说,在医院看病,病人并没有选医生的权利,尤其在政府医院,这一点又与大陆不一样。有人说,大陆看病比国外好,优质资源被公平使用了。这也许在一种特定的条件下的说法。真正公平使用公共资源的还是在美国或欧洲。现在我们的制度能说是公平使用吗?因为一开始,我们的财政就不是公平分配;我们的公立医院就是在市场掠夺资源。
其实,不仅仅患者如此心态,医生也是如此心态。几乎大多数医生都往大医院跑。因为,医术的培养与医术的应用只有在大医院才可以发展和发展得快。所谓的医术可以发展,是因为大医院的平台可以提供很多机会:“赢利”的方式与手段带来的机会――“寻租”的机会、“学习”的机会。所以,一旦进了大医院的医生,不轻易“放弃”这个平台,尤其控制着资源的和没有实力的的医生尤为如此。这种心态,与自由执业状态下的心态不一致。比如说美国,美国自己执业向受雇于医院的人数回流,是因为在医院执业的状态比较“逍遥”,没有太多的压力而且有带薪假期。他们选择受雇,也不是只选择大医院,因为美国最大的医院单体,也只有1500床上下。
好医院的概念是什么?一般而言说的是硬件与软件的综合。硬件主要包括设施与设备;软件包括技术与人文。好医院给患者的印象是:能看好病和舒适。如果从病人的流向来看,大医院是最多人去的,但也是最多抱怨的。
至于在中国能否找到“好的医疗”(系统),这毋需多解释了,不然我们不需要医改,不然人们不会说医改尚未成功。我认为好的医疗体制成功的标志是:公共产品与私人产品分开,公立医院公益性回归,医生的价值回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