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流性食管炎是一种常见的消化道动力障碍性疾病,发病率约2%,近年其并发症Barrett食管、食管腺癌等发病率明显升高,受到广泛重视。笔者就其病因、发病机制及药物治疗作一综述。
病因和发病机制
反流性食管炎由胃、十二指肠内容物反流入食管所引起,其发生与多种因素有关,主要原因和机制为抗反流防御功能下降和反流物对食管粘膜的攻击增强,包括:
1、抗反流屏障功能降低,约40%的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食管下端括约肌(LES)压力很低,增加LES压力的药物可改善反流症状。
2、食管酸廓清能力降低,昼夜食管pH值和压力监测表明,食管体的酸清除在酸反流和反流性食管炎的发生和严重程度方面起重要作用。
3、食管粘膜屏障破坏,近年发现,正常人与反流性食管炎患者的食管上皮细胞增生和修复能力存在差异。老年人反流性食管炎高发生率可能与食管上皮增生修复功能削弱有关。
可选用的中成药
1.肝胃不和型
(1)开胸顺气丸:每次3—9g,一日1—2次,温开水送服。
(2)宽胸利膈丸:大蜜丸每次1丸,或水丸每次6g,均为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小儿酌减。
(3)气滞胃痛片冲剂:每次1袋,一日2—3次,开水冲化服。
2.痰湿郁阻型
(1)清涎快膈丸:每次1.5—3g,一日3次,温开水送服。
(2)沉香利气丸:每次2丸,一日2次,温开水送服。
3.胃虚气逆型
(1)香砂养胃丸:每次水丸型9g,或浓缩丸剂每次1.2g,均为一日2次。
(2)香砂养胃冲剂:每次1袋,一日2次,开水冲服。
(3)香砂养胃口服液:每次1支,一日口服2次。
相关文章
免费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