胃酸是第一个被发现的胃、食管疾病的致病因子,“无酸无溃疡”这一观点至今仍被广泛接受。20世纪80年代科学家们发现了幽门螺杆菌,经历了二十多年的研究,逐步认识到它也是胃炎、胃十二指肠溃疡,乃至胃癌的“元凶”。潞安集团总医院消化内科杨柳絮
而近年来国内外的研究发现,我们消化过程中不可缺少的物质――胆汁,若反流至胃或食管,同样会变成致病因子,胆汁反流与食管、胃的许多疾病密切相关,与胃酸、幽门螺杆菌一样,是另一个重要的上消化道疾病的致病因子。
胆汁反流性胃炎是一种特殊类型的慢性胃炎,原因是十二指肠内的胆汁反流进入胃内。胆汁反流到距幽门口(幽门口是胃与十二指肠相连接食物通过的地方)最近的胃窦部,使该处粘膜受损。
临床表现
本病主要症状为上腹部饱胀感或不适,有隐痛或剧痛,常呈周期性发作,可伴腹胀、嗳气(打饱嗝)、反酸、烧心、恶心、呕吐、食欲减退和消瘦等;少数还可有胃出血(胆汁腐蚀粘膜血管所致),表现为呕血或排黑便(柏油样便)以及大便潜血试验呈阳性等。
胃镜检查可见:胆汁不断由幽门口涌入胃内,胃粘膜(特别是胃窦部粘膜)明显水肿、充血、粗糙,触之易出血,表面较污浊,附有黄绿色胆汁,粘液湖(左侧卧位时,胃内粘液集中在胃近端的大弯侧,称粘液湖)内含大量胆汁。
其次,核素检查是用99mTc标记胆汁,通过肝脏分泌至十二指肠看有无反流,胃内24小时胆汁监测也是判断有无胆汁反流的可靠方法。
引起本病的原因
正常情况下,幽门口是收缩关闭的,当胃内食物经胃蠕动排入十二指肠时,幽门口舒张开发,食物排空后,幽门口又收缩关闭,从而可防止胆汁反流入胃。
当出现下述情况时,胃部分切除术后,施行迷走神经切断和幽门成形术、胃肠吻合术后,进行过胆囊摘除术,先天性幽门口关闭不全等,破坏幽门口的“把关”作用,于是就可发生胆汁反流。
胆囊切除后此病的发病率增高(有报道60%的本病患者有胆囊切除史),这与十二指肠内一天24小时都有胆汁不间断地流入有关(正常胆囊时,胆汁是餐后定时进入十二指肠的)。
治疗
胆汁反流性胃炎的治疗目前十分困难,无法完全治愈,药物停用后无法阻止胆汁反流的发生或胆汁对胃粘膜的损伤。目前的治疗药物包括络合胆酸、促胃肠动力药、胃粘膜保护剂、抑酸剂等。
1、络合胆酸:有阴离子交换树脂,其代表药物有消胆胺和考来替泊。主要与胆酸结合后经肠道粪便排出,阻断了胆酸的肠肝循环,影响脂肪、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铝碳酸镁(达喜),它在胃内有结合胆酸和溶血性卵磷脂的能力,在酸性环境下结合率达100%,可减少胆汁对胃的刺激。
2、促胃肠动力药:能增强食管、胃的蠕动,改善胃肠道排空和胃窦十二指肠协调收缩,减少胆汁在胃内停留时间,如多潘立酮和莫沙必利。
3、胃粘膜保护剂:有铝碳酸镁、硫糖铝、枸橼酸铋钾等,胃内形成保护膜,防止胃酸及胃蛋白酶对胃粘膜损伤,抑制胃蛋白酶活性,增加前列腺素合成。
4、抑酸剂:有H2受体阻滞剂及质子泵抑制剂,如法莫替丁、奥美拉唑等,抑制酸的分泌,可减轻胆酸对胃损伤作用。
相关文章
免费提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