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便血

    发布时间:2016-01-27   来源:中华康网   

   工作室普外科张东坤

  一、肠重复畸形 

  消化道重复畸形是少见的先天性消化道疾病,发病率为0.25%~1.0%,其中,小肠重复畸形最多见。多数重复畸形与主肠管有相同的组织结构,关系密切,贴附在其系膜侧,有相同的浆膜、平滑肌及黏膜,有共同的血液供应,很难将两者分离,其黏膜内常混有异位的胃黏膜及胰腺组织。

  (一)临床表现

  1、消化道出血 

  约37%的患儿表现为下消化道出血。管状形及憩室状重复畸形常有迷生的胃黏膜及胰腺组织,其分泌液对黏膜及黏膜下组织有腐蚀作用,可以导致溃疡而出血。临床上常反复发生中等量便血,血液的颜色取决于出血部位及出血量。位置高、出血量少者为柏油便,位置低、出血多者为暗红色或鲜红色血便。婴幼儿多表现为急性下消化道出血,年长儿则以间歇性血便伴腹痛为主诉。出血可自行停止,但易反复出血而造成贫血,偶有持续大量便血致休克者。

  2、肠套叠

  位于回肠远端及回盲部的肠内囊肿型重复畸形易诱发肠套叠,具有典型急性肠套叠的临床表现。重复畸形导致的肠套叠用气灌肠方法多不能使其复位,偶经气灌肠复位成功后,腹部仍有包块,B超下可见囊性肿物。

  3、肠梗阻

  肠内、肠外囊肿型重复畸形容积增大压迫肠腔,可出现低位不全性肠梗阻。以腹胀、呕吐、便血为主,症状呈间歇性,时轻时重,反复出现,有时右下腹可触及囊肿包块。由于重复肠管重力作用及被拉长肠系膜扭转时,可出现急性、完全性、绞窄性肠梗阻症状及体征。以上多发生于新生儿及婴幼儿,发病急、症状重、呕吐、剧烈腹痛,腹部可触及扭转的包块。

  4、腹膜炎

  迷生的胃黏膜及胰腺组织对肠壁的腐蚀作用使其形成溃疡,并可导致肠穿孔。临床表现为急性腹膜炎的症状和体征,婴幼儿体征可能不明显,不易与急性阑尾炎穿孔区别,需仔细检查。

  5、腹部包块

  营养不良的患儿由于腹壁薄弱,常可触及活动性包块。

  (二)诊断

  对小儿不明原因的腹痛、便血、呕吐、腹部活动性囊性包块均应考虑到小肠重复畸形的可能性。借助必要的辅助检查,可以提高诊断率。腹部X线平片显示肠管受压移位,造影可能见到双管腔或钡剂有分流等,有助于肠重复畸形的诊断。超声波检查显示腹部包块为囊性,并可对包块位置、大小做出判断,有利于诊断及鉴别诊断。重复肠管内若有异位胃黏膜,在急性出血时,经静脉注射99mTc后,放射性核素检查腹部扫描可显示出重复肠管部位的放射性浓集区,但阴性结果不能否定诊断。

  (三)治疗

  肠重复畸形可引起严重的并发症,一旦出现必须手术治疗。重复畸形不能与消化道分离,需实行消化道部分切除及吻合术,部分囊性重复畸形可实行开窗术。

  二、美克尔憩室

  美克尔憩室是胚胎期卵黄管残留所致的一种常见的小肠发育畸形,在人体中的发生率为3%~5%。多数人终生不出现症状。正常胚胎第2周卵黄囊顶部的内胚层细胞卷入胚体,构成原始消化道,尾端称后肠,中间段称中肠,并与卵黄囊相连。胚胎第4周,相连部分的卵黄囊逐渐变窄形成管状结构,称卵黄管或脐肠管。第6周卵黄管会自行闭塞,收缩成一根连接脐与中肠的纤维条索,即卵黄囊索带。索带将会自脐部开始吸收,直至完全消失。如果卵黄囊管在闭塞吸收过程中发生障碍,卵黄管退化不全或不退化将产生各种类型的卵黄囊畸形。当卵黄管吸收退化,而肠端未闭合时则形成美克尔憩室。

  在卵黄管发育的同时,由腹腔动脉发出的卵黄管动脉分为左右支,沿肠系膜两侧至卵黄管并通向脐部包绕营养卵黄管。胚胎第6~8周卵黄管动脉左支逐渐萎缩消失,右支发育为肠系膜上动脉,仍然有一支通到卵黄管。当卵黄管完全退化,伴行于卵黄管的动脉支也随着消失。如果卵黄管残留形成美克尔憩室,则该动脉支也可能存留下来,有的病例在美克尔憩室与回肠系膜之间形成血管憩室系膜带,是引起肠梗阻的主要因素。

  美克尔憩室一般位于距回盲瓣10~l00cm的回肠段。组织学上憩室结构与正常小肠壁相同,包括黏膜、黏膜下层、肌层和浆膜层,憩室内一般被覆回肠黏膜。约1/4~l/3的憩室内存在着迷生组织,其中,迷生胃黏膜组织最为多见,其次是胰腺组织,还可见十二指肠、空肠和结肠组织。

  (一)临床表现

  1、肠梗阻 

  美克尔憩室常并发肠套叠。这种肠套叠是以憩室为始点,近端的肠管套入远端肠管,可为慢性肠套叠。年龄大于两岁者常为慢性病程,以腹痛为主要症状,腹痛可延续数周或数月。初为绞痛,以后逐渐缓解、疼痛减轻,可伴呕吐,大便有时混有血性粘液。腹部检查可见腹胀、肠型、局部压痛及反跳痛,部分患儿可扪及包块。肠鸣音亢进。腹部立位X线平片可见肠内积气和液平面。气灌肠可显示套叠肠管气体受阻影像及杯口征。追问病史,部分患儿有反复肠套叠病史。极少数患儿在气灌肠后,腹痛缓解。

  闭袢性肠梗阻为小肠袢穿入憩室或索带下方的空隙间形成内疝,受索带压迫的肠管形成闭袢性肠梗阻。这类肠梗阻可以骤然发病,剧烈腹痛、呕吐数小时后即可发生肠管坏死,病情迅速恶化,出现脱水、酸中毒及中毒性休克。患儿常因脱水面色苍白、大汗淋漓、表情痛苦、呈屈曲体位。发病早期,腹软,压痛轻微,可能触及肠袢。当发生肠管血循环障碍、肠穿孔及腹膜炎时,可有腹膜刺激征、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消失或减弱。X线检查可见胃肠积气和位置固定的阶梯状液平面,闭袢可形成C形、同心圆形和空回肠倒置征象。通过超声检查可了解液体、气体的分布及肠管的血液循环情况,对诊断有一定意义。
粘连性肠梗阻的症状与诊断同一般粘连性肠梗阻。

  2、憩室溃疡出血

  多发生于2岁以下婴幼儿,临床表现为突然发生的无痛性大量便血,便血前无任何前驱症状,便血开始时往往为暗红色,以后为鲜红色,每次便血量约100ml以上。每日5~6次,部分便血患儿合并憩室穿孔可出现腹膜刺激征。

  3、憩室溃疡穿孔

  与阑尾炎穿孔不同,憩室溃疡穿孔并不是憩室炎发展的必然结果,而是消化性溃疡所致穿孔。这类并发症各年龄组患儿都可出现,新生儿、婴幼儿均可发生,诊断困难。由于年幼儿大网膜发育差,对炎症不能迅速包裹,一旦发生穿孔,几小时内即可发展为严重的弥漫性腹膜炎,出现腹痛、腹胀、呕吐与腹肌紧张。X线检查可见膈下游离气体。同样因年幼儿大网膜对炎症局限能力差,使毒素迅速吸收,出现中毒性休克而危及生命。

  4、憩室炎

  右下腹阵发性腹痛进行性加重,恶心、呕吐、低热、白细胞计数增高,腹部检查右下腹压痛、反跳痛及腹肌紧张,与急性阑尾炎极为相似,故常易误诊。

  (二)诊断

  如果患儿突然出现无症状大量血便,血便初为暗红色,后为鲜红色,则不能忽略憩室溃疡出血。目前为止能有效诊断美克尔憩室的方法不多,憩室如无并发症往往难以诊断。出现并发症时,可根据腹痛、呕吐、停止排气、排便病史与腹胀、胃肠型及蠕动波、肠鸣音亢进及气过水声等体征拟诊。 腹部立位片呈现胃肠积气,腹部有数个阶梯状液平面,对于美克耳憩室的并发症,肠梗阻诊断并不困难。在此基础上,如果患儿年龄在2岁以上,有肠套叠或慢性腹痛病史,阵发性腹痛病史,有血便、腹部包块等,应考虑到美克尔憩室并发肠套叠。气灌肠中出现的气体受阻及杯口影有助于诊断。 憩室穿孔在出现腹膜刺激征的同时,腹部立位片有时膈下可见游离气体。综上所述,X线检查只能协助诊断肠梗阻、憩室穿孔等美克尔憩室的并发症。B超检查可通过靶心征协助诊断肠套叠。对憩室炎与阑尾炎、憩室内异物与阑尾内粪石难以鉴别。因美克尔憩室内多被覆迷生组织,呈现放射性物质浓集,如果有迷生的胃黏膜存在,通过99mTc放射性浓集区诊断的准确率达70%~80%,因肠重复畸形者肠内亦被覆异位胃黏膜,同样有放射性浓集区的表现,诊断时须注意鉴别。

  (三)鉴别诊断

  1、憩室出血

  需与急性肠套叠相鉴别。本病因异位胃黏膜及胰腺组织发生溃疡出血,大多数是无痛性大量便血。起初色泽暗紫,以后转为鲜红。有时一次可出血上百毫升,在短期内发生出血性休克,又常会自行停止或反复间歇出血。而急性肠套叠血便为果酱样,患儿有阵发性哭闹、腹痛、腹部可触及腊肠样包块的临床体征。

  2、憩室炎

  美克尔憩室发生炎症时主要表现为脐周及右下腹疼痛,常伴有恶心、呕吐。腹部检查可表现右下腹和脐下压痛与腹肌紧张。这些症状和体征与急性阑尾炎很难鉴别,有人报道,脐孔周围红肿环是美克尔憩室炎的特征。

  3、急性阑尾炎穿孔

  急性阑尾炎有转移性右下腹痛病史,早期恶心、呕吐,发病12小时以上可有体温升高,而憩室炎和溃疡导致憩室穿孔时,穿孔大多骤然发生,临床表现为剧烈的腹痛、呕吐、发热,腹部检查发现腹部腹膜刺激症状明显,腹肌强直,少数病例可发生气腹。

  (四)治疗

  美克尔憩室并发症只有手术才能彻底根治,但憩室并发症很难在手术前作出正确诊断。在行阑尾切除、肠梗阻或探查手术时,如未发现原拟诊断的病变,就应想到是否为美克尔憩室引起的并发症,应探查距回盲部100cm内的回肠。肠套叠手术复位时,也应注意回肠末段是否有小凹陷,可能为憩室内翻所致,应仔细检查处理,否则易造成肠套叠复发。在处理索带、内疝、肠扭曲所致的肠梗阻时,应注意是否为美克尔憩室引起的肠梗阻。明确诊断,有利于治疗。 手术治疗方法包括:(1)憩室单纯结扎、切除,荷包缝合法,适用于憩室类似阑尾大小、基底部直径不超过1cm者;(2)斜形切除术,适用于病变只限于憩室且憩室基底部较宽而无炎症者,切除后为避免发生肠狭窄,将基底部用两把直血管钳在憩室底部与回肠纵轴成45度角斜形钳夹后,切除憩室,消毒后不打开肠腔,作U字交锁全层浆肌层缝合;(3)纵切横缝或楔形切除憩室术,适用于憩室及该部位有炎症、壁厚而硬、憩室基底部很宽者,在憩室远近端用两把钳夹住回肠,楔形切除憩室及小部分回肠壁,此法可切除基底部异位的胃黏膜和胰腺组织及溃疡等,然后双层横行缝合肠壁;(4)包括憩室在内的回肠切除吻合术,适于憩室所致肠套叠引起的肠坏死者,憩室所致内疝、肠扭转、索带打结所致肠坏死者,憩室基底部穿孔伴有明显炎症者,憩室基底部异常宽大伴有明显迷生组织者,连同憩室行回肠切除,作端端吻合。

  三、结肠直肠息肉

  结肠息肉是小儿常见病,也是小儿便血的常见原因。关于小儿肠息肉形成的原因有以下五种学说:(1)慢性炎症,患慢性结肠或直肠炎时,局部黏膜发生溃疡,结缔组织及肉芽组织形成,腺管被阻塞,表皮、腺上皮及其下组织增生,而末梢腺管继发扩张,促使发生假性肠腺瘤;(2)慢性机械性刺激,坚硬的粪块、粪石、肠道寄生虫等非炎症性因素长期刺激直肠、结肠黏膜,导致黏膜、腺上皮和黏膜下组织增生;(3)胚胎组织异位,有人根据组织学研究,认为小儿肠道息肉为错构瘤,不是真性肿瘤,但多数认为,病理上确凿的错构瘤少见;(4)病毒感染,有人认为,息肉的形成可能与病毒感染有关;(5)遗传因素,已被公认,胃肠道多发性息肉为显性遗传病,至于单发或多发息肉是否与遗传因素有关,尚未被证实。

  (一)临床表现

  慢性便血是主要表现。大便反复带血,便血在排便将完成时,多在粪便的表面有一条鲜红的血迹,不与粪便混肴。少数病例便后自肛门滴鲜血数滴,罕见因息肉脱落而大出血者。当息肉继发感染时,除便血外尚有少量黏液,有时在粪便的血迹处可见一条息肉压迫的痕迹。患儿排便时一般无任何痛苦,个别高位大息肉可因肠蠕动受阻或蒂柄牵拉肠壁而引起疼痛。有时因排便将低位或长蒂的息肉推出肛门外,可见肛门处一红色圆形肿块,如不将其送回,可发生嵌顿、脱落、出血继发炎症、溃疡或坏死。患儿全身情况通常无改变,仅个别高位息肉患儿便血和粪便混合,长期未被发现,可有轻度贫血。

  (二)诊断

  结肠直肠息肉的诊断并不困难,对慢性便血的患儿,首先应想到息肉。直肠指诊和肛门镜检查多能发现息肉。部分病例可借乙状结肠镜、肠镜检查或X线检查而确诊。

  因息肉多位于直肠较低的部位,直肠指诊多能扪及活动度较大的有蒂息肉。小的无蒂息肉须与肠壁外肿大的淋巴结鉴别。一次直肠指诊阴性不能除外息肉,需在排便或灌肠后复查。

  乙状结肠镜、肠镜检查或纤维结肠镜检查不但可看到息肉,还可将其摘除。在放入镜筒时势必将肠壁向上推移,使其延伸,故息肉的实际高度应比镜下所见稍低。

  X线检查对诊断高位息肉很有价值。用上述方法发现息肉,或摘除直肠下段的息肉后仍便血者,应进行钡灌肠检查。在检查前做清洁灌肠,清洁结肠内的粪便和气体,以免影响检查结果。钡灌肠时,息肉呈现充盈缺损影像。在钡剂排空后,再注入空气,可发现原充盈缺损部位呈结节状带钡剂影像。

  (三)治疗

  结肠直肠息肉应摘除,但应根据息肉的部位、形态和数目采用不同的方法。低位或长蒂的息肉,如能手指将其勾出肛门外,可在直视下钳夹后结扎息肉。不能手法摘除的高位或无蒂息肉,可在纤维结肠镜下,用高频电刀切除息肉。应用纤维结肠镜前应作钡灌肠,查清病变位置、范围、性质。术前按结肠手术行肠道准备,做彻底的清洁灌肠。如残留粪渣,不但妨碍视野,甚至还不得不终止检查。检查应在全麻下进行。在插入内镜时应一边送气一边抽气,以降低结肠内残留易燃气体的浓度,避免在电凝时发生爆炸。发现息肉后,将电凝勒除器的套圈套在息肉蒂的中段或接近息肉处并轻轻牵拉,使息肉悬在肠腔中,再行电凝。这样既能完整切除息肉又可避免损伤肠黏膜。一般在纤维结肠镜检查完毕、逐步退出时切除息肉。如为多发性息肉应从结肠近端开始,顺序切除息肉。

  应用上述治疗方法无效或无条件者需行剖腹手术,切开肠壁摘除息肉。根据息肉所在的肠段不同,选择适当的腹部切口。开腹后应对肠道做全面检查,核对息肉的部位和数目。如为单个息肉,可在肠管的结肠带上纵行切开一个小口,将息肉挤出,结扎蒂部后切除,肠壁切口横行双层缝合。如息肉无蒂,应连同肠壁黏膜一起切除,然后缝合肠壁。切除散在的息肉,应选择肠壁切开的部位,争取能通过一个切口同时切除2~3个息肉。多个息肉密集在某一肠段时,则应切除该肠段,作端端肠吻合术。手术切除息肉可能造成腹腔感染和吻合口漏,手术前后应按结肠手术常规处理。此外,还应注意,从确诊到术前,特别是术前洗肠过程中,息肉可能自行脱落,以避免不必要的手术。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免费咨询在线专家 立即咨询
盆腔腹膜炎影响寿命吗 
女性盆腔生殖器官炎,常伴有各种程度的盆腔腹膜炎。严重者整个盆腔腹膜发生炎症改变,极少数病例甚至可弥散至全腹,成为弥漫性腹膜炎。有时由于盆腔腹膜炎或腹腔其他脏器炎...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