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隐形杀手”丙型肝炎

    发布时间:2015-04-07   来源:中华康网   

  丙型肝炎因感染丙肝病毒(HCV)而引起,早期没有任何症状,但严重威胁着人类的健康,故有“隐形杀手”之称。目前,大部分人包括许多医生对丙肝的认识严重不足。肝基会一项调查显示:公众对丙肝的知晓率只38%,远远低于甲肝(91%)和乙肝(95%)。丙肝是一种常见的病毒性肝炎,在世界范围内广泛流行,是欧、美、日本等国家导致肝硬化和肝癌的最主要病因,也是我国输血后肝炎的主要病因。镇江市第三人民医院肝病科葛国洪

  由于人们对丙肝的认识不足,造成了认识上的几个误区:

  1、误区:丙肝患者少

  因为丙肝检查并不在常规体检的范围内,所以很容易漏诊。另外,有三分之一的丙肝患者转氨酶并不高,但是这并不代表丙肝患者少,只是没有发现而已。我国的丙肝病毒感染人群约有4千万。    

  2、误区:丙肝没有乙肝危害大

  错以为丙肝没有乙肝危害大,用不着多加防范。其实不然。与乙肝相比,丙肝具有更强的隐蔽性,且更容易慢性化。丙肝发展为肝硬化、肝癌的比例也都在乙肝之上。

  3、误区:丙肝只是通过输血传染

  这是一种传播误区,其实还有一部分丙肝患者并无输血史。除了输血或使用血制品,丙肝的传播途径还有:破损皮肤、黏液、性行为和母婴传播。

  值得注意的是接吻、拥抱、喷嚏、咳嗽、食物、饮水、共用餐具和水杯、无皮肤破损及其他无血液暴露的接触一般不传播HCV。

  因存在认识的不足,往往忽视了丙肝的危害。而且在目前的常规体检中,没有丙肝检查,人们往往认为肝功能检查正常就万事大吉。其实HCV对肝脏的破坏特别隐蔽,很多HCV感染者的肝功能检查经常表现为正常,因此容易被漏诊。但是人体一旦感染HCV,转化成慢性肝炎、肝硬化的几率比感染乙肝病毒高,约有50%-85%的成人感染HCV后会发展成慢性肝炎、肝硬化,更甚于肝癌。

  丙肝的早期症状比较轻微,病程比较慢,感染丙肝病毒(HCV)的患者往往没有任何症状,慢性丙肝病人甚至可以在20年间没有任何明显症状。有少数患者可能会感觉身体无力,恶心和右季肋部不适等,部分患者可有肝病面容、肝掌、蜘蛛痣及轻度肝、脾肿大。总之,大部分丙肝患者的症状非常轻微,容易被误诊为其他疾病,感染丙肝病毒后,自身往往感觉不到,一旦有所症状出现,很可能已经错过最佳的治疗。

  下列人员为丙肝的高危人群,应进行一次丙肝的常规筛查:

  曾在非正规医疗机构输过血或献过血;有与他人共用注射器注射药品;有开过双眼皮;有做过纹眉;有做过纹身;曾打过耳洞;曾有多名性伴侣;曾在非正规医疗机构拔过牙;密切接触血液的医护工作人员;家庭成员中有丙肝患者。

  丙肝检查的有关项目有:

  1、抗―HCV: 大部分丙肝病毒(HCV)感染者体内均出现抗HCV,因此检测抗-HCV对丙肝诊断很有价值。医生们常把检测抗HCV作为诊断HCV感染的“初筛”试验。但是丙型肝炎抗体阳性并不一定说明体内有HCV,有可能是病毒被清除残留的抗体。因此,发现抗HCV阳性后要进行复查,进一步检测HCV RNA。

  2、HCV-RNA(丙肝病毒复制量): HCV-RNA为阳性是丙肝病毒(HCV)传染的直接证据,是HCV复制指标。因HCV-RNA较抗-HCV出现早,故可用于早期诊断及献血员的筛查。如果抗HCV持续阳性,且HCV RNA阳性,说明体内有HCV存在;如果抗HCV仍阳性,但HCV RNA阴性,说明HCV已经被清除或是被动获得的丙型肝炎抗体。另外,在丙型肝炎治疗前及治疗期间均应检测HCV RNA,根据HCV RNA水平决定是否治疗和判断疗效。

  3、肝功能、血常规、甲胎蛋白和肝胆脾B超等。

  如果发现感染丙肝,如何治疗治疗呢?

  临床上常听见丙肝病人在互相交流:“我这个病生了十几年了,肝功能也挺好,抗病毒治疗没有必要。”但是丙肝抗病毒治疗是不容等待的。

  尽管目前仍无丙肝疫苗可用,但是丙肝患者在及时、正确、合理的治疗前提下完全有可能被治愈。丙肝虽易于漏诊,但相对容易治疗,早期发现有70%以上的患者可获得病毒的有效清除。

  抗病毒治疗是目前丙肝治疗的惟一途径。只有抗病毒治疗,才能阻断丙肝不断发展的进程。很多人觉得目前没有严重症状,就放松了对丙肝危害的警惕性。一旦丙肝发展至晚期肝硬化、肝癌和肝衰竭就失去抗病毒治疗的机会。所以最新的"丙型肝炎防治指南"指出:只要血清HCV RNA阳性的丙肝,即使肝功能正常的患者也需要抗病毒治疗。

  

  

  

  

温馨提示:以上资料仅供参考,具体情况请免费咨询在线专家 立即咨询

    本文延伸阅读
丙肝的三个常见病因 
丙肝是一种常见的且十分典型的肝脏疾病。它不仅对患者来说具有一定的危害性,给患者的家属也会带来一定的影响,所以在日常生活中一定要积极预防。那么,导致丙肝发生的原因...